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问题研究历来是民族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明晰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探究这种变化的原因之所在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制定我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规划、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化问题进行探讨,全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文中数据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80年——2007年)。本文着眼于社会因素进行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分析,强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对于解决人口问题的作用所在。通过对各年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人口总数比例上涨,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汉族人口增长速度。少数民族中,蒙古族、满族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偏高。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迅速,政策倾斜的原因首当其冲。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各项照顾政策如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少数民族就业政策、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政策等,使一部分人为能够享受这些政策纷纷更改民族成分。鉴于民族政策的吸引力,基本上所有民族通婚家庭所生子女均选报少数民族成分。我认为,某个个体应该归属什么民族,应当是个体的一种民族认同感的情感选择,而不应是一种根据血统来确定的“血统论”,更不应是鉴于某种实际利益而做出的取舍。由于上述各项民族政策在执行时的种种问题而导致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事实不容忽视。这样不仅使国家为实行民族政策的成本大大增加,同时也极易促进地区民族间的矛盾。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人口增速快于中西部地区。当地的牧民(以蒙古族为主)经历了从游牧——半农半牧——农业的生产方式的转变。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之间形成一种互相递增的循环关系,农业生产导致了人口激增。“重农轻牧”这样的产业选择其文化根源就是认为农耕先进而游牧落后,不分地理环境一味的将农耕文化作为主导文化,从而致使起源于草原并最适应于草原生态地区的游牧文化逐渐衰落。由于没有充分尊重自然条件错误的选择生产方式而使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草原如今只剩下少数的优良牧场,荒漠化、沙尘暴等等的生态问题已不仅是内蒙古当地的事情了。一个民族的强大和兴旺发达,不取决于民族人口是否众多,而在于民族群体素质的高低和经济实力的强弱。因此,要把提高人口质量作为头等重要的人口政策。此外,控制人口数量刻不容缓。其他具体的民族优惠政策在执行时应考虑政策制定者真正要照顾的人群,不能仅靠户口簿上的民族成分来判定是否应予以照顾,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理性地以本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选择适宜的产业模式就一定要建立一种适宜的主导文化,在未来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草原地区的主导文化应是以游牧文化的精髓为基础,充分吸收包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一种开放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