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ge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东川区地处小江断裂带内,上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地震活动频发。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复杂的构造背景和地层岩性的多样性,东川区地质灾害问题突出,由此科学合理的开展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工作是降低民众生命财产损失的必要且切实可行的手段。本文以东川区作为研究区,对区内各类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情况进行详细阐述,在深入分析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各类因素基础上,借助GIS技术,选择了四种不同的评价模型,建立以东川区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的危险性评价模型,并进行危险性等级的划分工作,结合区划结果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对策意见。研究成果如下:(1)对云南省东川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数据整理,分析区内地质灾害类型、分布情况以及发育特征,讨论区内的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构造、气象水文等。(2)选取距断层距离、地层岩性、坡度、坡高、距河流距离、高程、年均降雨量、土地利用、地貌类型作为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模型作为东川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敏感性评价模型,对评价因子进行量化赋值,通过GIS技术对评价因子量化赋值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3)采用层次分析法、逻辑回归模型(I-LR)、熵权法以及组合赋权法,四种评价模型对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等级区划,对区划结果进行详细阐述及评价,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区划结果分为低、较低、中、高4个危险等级,各评价模型中高危险区占比面积分别为31.5%、35.8%、33.3%、26.9%;高危险区单位面积灾害(隐患)点数分别为0.36处/km~2、0.43处/km~2、0.43处/km~2、0.41处/km~2。(4)对四种评价模型采用合理性检验,结果显示四种方法均存在合理性;采用综合指标成功率曲线(ROC)对四种评价模型的预测率曲线AUC值进行对比分析,层次分析法、逻辑回归模型、熵权法、组合赋权法的AUC值分别为0.694、0.730、0.768、0.779。得到最优评价模型为组合赋权法。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东川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其他文献
以生物质及其衍生的碳水化合物为原料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燃料以及材料可以有效缓解人类对化石资源的依赖,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达成。其中,在醇介质中转化高浓度碳水化合物制备乙酰丙酸酯及其衍生物对其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实际意义,但这一过程充满挑战。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反应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固体腐殖质,这大大降低了原料利用率和目标产物得率。为了实现高浓度生物质糖的催化转化,本论文
学位
颈。细微的光谱差异,较好的破除了常规遥感技术“同物异谱,异物同谱”的光谱瓶其光谱分辨率达到纳米级可以更精准的搜捕到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不同种类间的理化性质和变化差异提供了光谱基础。高光谱遥感影像拥有几十上百的波段数地物光谱特性作为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与研究的基本属性,为反映地物自身(3)针对不同地类和同种地类不同类别的原始光谱以及变换光谱进行数据降维,研究得到变换光谱中连续统去除变换对增加的原始光谱特
学位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技术已发展多年,其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多样性在城市道路测量、三维模型重建、部件信息检测及目标识别等测量工作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该系统的集成应用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的民用市场。目前国内外众多科研院所和科技公司已经研究开发出大量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产品,并且经过很长时间的市场检校,但其高昂的制作成本及其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技术的推广。探究低成本、小型化、简易化的车
学位
位于澜沧江上游的中国西南山区深切峡谷地带,多发育有大规模倾倒体,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前期研究发现,该区域多数倾倒体结构复杂多变,多处更是呈双向倾倒现象,使得对其的形变解译十分困难。故对倾倒灾害的有效形变解译亟需解决。合成孔径雷达差分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对精细的变形具有较高的探测能力。由于其雷达波的穿透性较好
学位
在全色和多光谱遥感影像中,面临着影像分辨率间相互制约和互补的问题。将全色影像中的高空间细节信息与多光谱影像中突出的光谱信息进行分析整合,一直是遥感影像融合的难点问题。影像融合技术不仅能够改善全色影像的光谱分辨率,同样也改善了多光谱影像的空间细节信息,融合后的影像具有更强的解译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为此针对遥感影像本身的复杂性,融合影像存在影像间相关性差、融合亮度差异明显、自由参
学位
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是一种可以获得大面积精确点云信号的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测量、高程估计、电力线观测等领域。它突破了传统的逐点测量技术,使测量工作更加迅速、有效、大规模,使所获取的激光雷达数据更具有空间三维信号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使用传统摄影测量技术获得三维空间信号特征的不便问题。通过机载LiDAR测量技术的广泛应用,完成了空间三维
学位
机载LiDAR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能够快速获取目标的三维坐标、回波强度、色彩等信息,并广泛运用于三维建模、高精度地图制作、电力线提取、森林调查等领域。机载LiDAR硬件系统方面的研究较为完善,但是在数据后处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点云滤波和点云分类是点云数据后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现有滤波算法存在对大面积综合地形处理时自适性较低、对起伏较大的地形特征难以保留等问题,点云分类还存在对训练样
学位
红土普遍表现为棕红色,其具有较高的水分含量、较低的密度、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可塑性。为监测此特殊土质下的地貌形变情况,本文选取东川红土地落霞沟为研究区,采用哨兵1A数据,结合SRTM1精度DEM,利用时序InSAR技术,分析形变规律,反演形变体积,以探讨红土地貌形变机制。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介绍了落霞沟研究区的概况及Sentinel-1A数据概况,通过对落霞沟DEM的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土壤
学位
滑坡是高原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获取滑坡表面的三维形变特征对深刻理解滑坡的运动规律、发生机制、预警及预防滑坡灾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 SAR)凭借其获取地表形变信息的突出能力在滑坡监测和识别领域已被广泛应用。但通过In SAR获取的形变数据存在视线向(Line of Sig
学位
红土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中、东部十余个省区,红土作为一种特殊土,具有高含水率、高孔隙比等特性,其在动荷载作用下力学性质会发生显著恶化,因此,对红土动力特性及动力本构模型进行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昆明虹桥地区红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先进动三轴试验仪,对红土动力特性、疲劳特性和动力本构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车辆荷载作用下红土地基变形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工程价值。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