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物之观-塞尚与黄宾虹中晚期的艺术比较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ei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对当代绘画求真之思作为出发点并提出问题,主客观的探讨、形式构成的分析只能得到可疑且自相矛盾的结论。本文通过比较塞尚与黄宾虹特定时期绘画的相通之处,即“物”的呈现方式,尝试回应当下时代绘画之困境。第一部分主要做相关背景的铺设,先简要陈述塞尚与黄宾虹各自的艺术分期,并作相互比较的时间定位,塞尚定位在1885年后,黄宾虹定位在1925年后;然后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二位相似的自然观。第二部分以“忖度”的角度切入,比较塞尚与黄宾虹皆是通过观“物”,并如何将视觉场域空间转换为平面性的绘画。本章先详细描述二位各自“物”的呈现的关键转折点;再论述比较二位皆是通过对于虚实空间的共同关注与转换搭接进而促成绘画中平面性的呈现;然后论述比较由观“物”所感的对于“以大观小”的画面整体统筹与呈现。第三部分以“法度”的角度切入,先是论述比较二位由于对本体功夫的重视以达到无法之法、技近乎道;再论述二位面对自然时虚静以观,去除主体之我的宰制,超越世俗物观的藩篱,进而感通万物生命之律动,由此引发二位复杂相似的迂回往复的呈现方式;最后论述比较二位通过虚实空间无差别的关注与表现,促成画面浑然归一、循环往复的整体世界,进而达到对于自然之永恒悸动的“摹仿”。第四部分提出对于当今时代绘画之疑惑,并总结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象化、实体化之“物”的观念;二是由此物观导致的与物对立的背景化、形式化的平面空间概念;三是理所当然地诉诸于主客观表现的定论;接着论述并点题,度物是一种即物即真的观看方式;最后阐明本文立意对于当代作为求真的绘画的意义与启示。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是从版画史和创作实践研究的方法进行,对捺印的演变和在油印套色木刻中的拓展进行研究,尝试把捺印运用到我的版画创作上,做出了相应的作品,在文中总结了我在版画创作中如何用捺印技法和油印套色木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我从三个部分来讨论这个问题。首先是从油印套色木刻的现状和捺印在中国版画史中的发展来讨论。简述了版画的出现及发展的路径和当前的版画创作的趋势。接着讨论了对传统捺印的研究,捺印封泥术的发展,它
学位
现今,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交流、碰撞的时代浪潮之中,大众精神需求的变化,让更多的人开始对自身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这也为激发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相承接,不仅能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更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正因意识到了这一点,公众更多地将视线投向文创行业,对文创产品的需求也随着关注度的增加而不断攀升。广府文化作为粤文化的代表,具有南粤地域浓厚的文化
学位
历史主题绘画作为一个有着特殊功能的画种,有着多层次的艺术内涵。他不但具有客观的公共层面的叙事内容,同时也有作者本身赋予的个人层面的艺术表达,本文想要通过详细分析一位同样有着社会主义生活经验、创作经验的艺术家维纳尔·图布克的历史画作品《德意志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各种艺术元素,发掘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与传统历史主题绘画在这幅作品中的价值,寻找历史画创作时艺术表达的更多可能性和更丰富的艺术内涵。第一章首先
学位
20世纪以来,时间的议题在各个领域有了更多不同层次的研究讨论,也有着源源不断的新成果出现。而在艺术创作的领域,对时间的研究更多倾向于艺术家本人对时间的体验感,相对而言在时间研究上有更多的自由性。且艺术创作的探究可以延伸或涵盖所有领域中关于时间的看法,是一个相当具有能量的议题。随着科学领域对三维空间和四维时间的深入探索,艺术家对于时间观念的阐释也更加丰富多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科学领域带来更多的思
学位
叙事性绘画在绘画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随着现代绘画的进步与发展,叙事性绘画已经从经典叙事走向了后经典叙事,绘画后经典叙事延续了经典叙事的体系和元素,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扩展了叙事性绘画的叙事角度和可能性。在叙述学中对于绘画方面的讨论是缺乏的,本文通过经典叙述学的理论体系对于绘画艺术进行研究,分析叙述学所重点探讨研究的对象——文学,与绘画在叙事中的共性与特性。后经典叙事与经典叙事的
学位
重复形式自古以来就普遍存在于诸多艺术作品之中。工艺品装饰和佛像雕塑利用重复元素凸显形式美和庄严感。机械复制时代被重复生产出的波普艺术作品则展现了消费社会的图景。当代艺术作品亦有很多不同形式的重复,张晓刚的“大家庭”、草间弥生的“波尔卡圆点”、丁乙的“十示”、克洛德·维尔拉的“海绵”等。而重复不仅是简单的艺术符号的排列重复,艺术作品的形式重复背后,艺术家创作它的重复的过程更具有精神性。各个艺术史阶段
学位
本文旨在探究寓言性绘画作品中的“寓言性”特征和表现形式。“寓言”自古被认为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后来寓言被上升到美学层面被认为是艺术的一种存在方式。与传统意义上寓言的“劝诫世人”不同,美学层面下的寓言更多表现对社会生活的批判或赞美,被赋予了为实现乌托邦的理想意义。寓言化的绘画必然会带来寓言性的阐释,寓言性绘画作品有着言此意彼的“复义性”、表现手法“破碎性”和理解层面“开放性”。具体表现题材分为传统
学位
本文试图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探究网络表情包的视觉形象特点和传播方式,讨论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区别联系,以及大众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通过引入符号学理论,着重分析表情包的视觉形象特征,阐述各种类型的表情包本质上是一种符号。而这种符号性的特征和其大众文化属性又是表情包本身得以广泛迅速传播的基础。艺术创作活动及作品本身也具有表达和传播的诉求,研究表情包(或者说表情包现象)是期望从中发掘新的思路,为个人
学位
本文探讨的未完成理念有特定的时间和所指范畴: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未完成作品,通过对未完成作品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调研,整理出该时期留存的最具代表性的未完成理念与推动该理念的艺术家,从成因、背景与呈现等多角度分析了未完成作品的界定与社会思潮的决定性转向。本文探讨的重心为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未完成作品是如何从原先的“失败品”定位逐渐转变为当代艺术的掌上明珠,未完成作品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哲学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
学位
1958年,十万转业军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北大荒,屯垦戍边,修建农场。一批艺术爱好者,在艰苦的劳动之余,通过版画语言描绘自己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北大荒版画应运而生。它解决了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套色木刻如何发挥色彩语言威力的难题,同时,也解决了在套色木刻中如何掌握和运用色彩的精妙技法。北大荒版画将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以北大荒版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期的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关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