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化学法合成纳米Bi<,2>Te<,3>基热电化合物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er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i2Te3及其合金的最高无量纲热电优值ZT接近于1,是目前室温附近应用得最好的热电材料。纳米结构材料,如各种纳米线和纳米管,由于其热导率的降低比电导率的降低更为显著,材料的热电优值会显著提高,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采用超声化学合成方法,以BiCl3、Te粉或Te化物为反应前驱体,采用不同的合成工艺路线,制得Bi2Te3基纳米粉末,应用XRD、TEM等手段对合成粉末进行了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分析。实验研究和讨论了Bi2Te3超声化学合成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机理和形核长大机制。最后采用真空热压技术,对部分Bi2Te3基纳米粉末进行热压,并测试了其热电性能。本文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 1.以BiCl3和Te粉为原料,去离子水为溶剂,NaBH4为还原剂,NaOH为PH值调节剂,采用超声化学合成方法制备了颗粒尺寸在20~30nm之间的Bi2Te3基热电材料纳米粉末。并研究了还原剂、反应时间和添加剂EDTA对产物成分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以NaBH4为还原剂,250W功率超声16h可以合成出单相Bi2Te3纳米粉末。EDTA的添加对合成粉末的颗粒尺寸并无明显影响,但EDTA的添加延长了合成单相Bi2Te3纳米粉末的时间。 2.对超声化学合成过程中生成Bi2Te3纳米晶体提出了可能的形核机制。一种是通过溶液中的Bi、Te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形成单个Bi2Te3分子,并进而通过分子之间的合并长大,形成稳定的Bi2Te3晶核。第二种可能的途径是通过Bi原子(或离子)与Te晶体之间的表面反应或在Te晶体层间的插入反应,形成Bi2Te3晶核。Bi2Te3晶体由于其晶格的各向异性特点,沿晶格基面的生长比沿c轴方向生长快得多,容易形成不规则多面体颗粒。 3.研究了Te源对超声化学合成Bi2Te3纳米管的影响,超声功率为150W,反应36h。分析发现,不同Te源都可以超声合成出单相Bi2Te3纳米粉末,但对粉末微观形貌有很大影响。当以Na2TeO3为Te源时,可以合成出Bi2Te3纳米管,管子直径约20nm,长约200nm,管壁厚约5nm。而当以Te粉作为Te源时,合成的粉末全部由尺寸在20~30nm之间的颗粒组成。 4.以BiCl3和Na2TeO3为原料,去离子水为溶剂,NaBH4为还原剂,NaOH为PH值调节剂,添加络合剂EDTA和分散剂SDBS,均可获得单相Bi2Te3纳米粉末。合成粉末由尺寸在10~30nm之间的颗粒组成。其中添加EDTA可以合成出纳米管,管子直径宽20~90nm,长度100~300nm,管壁厚5~10nm。
其他文献
目前软基处理施工技术是公路建设主要运用技术,由于软土强度低,往往给道路工程带来很大的危害,如处理不当,会给公路的施工和使用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建筑行业应提高软土地基处
为了提高纳米TiO2对太阳光的利用率和实现光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利用Pr3+∶Y2SiO5上转换材料和ZnO对TiO2进行了改性,并将复合催化剂固定于活性炭纤维(ACF)上,制备出了可见光响应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在不同阶段的教育领域中,大部分的学科教学都已经将传统教学方式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对教育的理念以及教
我国水体重金属污染很严重,利用水生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具有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的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当前,国内外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对沉
付费自习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下为新兴服务行业,发展存在经营模式单一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收费标准不一、安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本文将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清洁燃烧技术锅炉,以其燃料适应性广、燃烧和脱硫效率高、负荷调节性能好、灰渣易于综合利用等优点,已成为首选的燃烧设备
启功先生是我国文化艺术界有口皆碑、学富五车、幽默诙谐、极易亲近的敦厚长者。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缘于工作之便曾与启老有过很多接触。那时我在文化部直属的文化艺术出版
扶禾是钙果采收的关键工作环节,针对收获期钙果枝条倒伏的问题,为寻找扶禾装置最佳工作参数,结合钙果枝条生长特性设计并建立了扶禾动力学仿真模型.以仰角、扶禾速比和拨指间
为实现我国玉米主栽品种的机械去雄,采用自主研发与研学标杆机型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开发了3XZG-8YA型自走式玉米去雄机,该机配有适用于我国杂交玉米制种种植模式的去雄装置,可
本论文采用化学聚合的方法合成苯胺类共聚物(苯胺-邻氨基酚共聚物及苯胺-2、4-二氨基酚共聚物),通过后续的烘干、研磨等处理,将其制备成吸附材料,最后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共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