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治刍言》传统“论”体特征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sm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佐治刍言》作为19世纪晚期为数不多的一部社会科学译作,关涉西方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制度,对晚清知识分子认识西方政治之学、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学界对此书的关注多囿于史学、社会学领域内的概述性介绍及学科相关术语的历史溯源和概念厘清。具体的翻译研究为数不多,相关探讨主要涉及译作的本土化现象。本土化是晚清译作的普遍特点,用其概括《佐》的翻译特色,略显泛化和宏观。鉴于此,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译作进行微观研究,以文本类型论为指导,在细读及对比文本的基础上,发现《佐》以中国传统“论”体文对原作进行改写,在体例、语体及功能三个方面符合“论”体文特点。首先,通过强调论点和充实论据,强化“论”体体例。与原文相比,《佐》在标题中再现论点,在结论处重申论点,在论证中树立论点。采用事例经典化及增加类比的方法,充实论据,进一步证明论点,强化论证结构。其次,呈现对立性语体,以特殊的语言形式,如问答体,反问句,对比,对仗,改写原作客观性、信息型性陈述,突出话语的争论性和辩证性,揭示“论”体文辩证然否的特征。最后,通过增加政治评论和表达政治诉求,彰显“论”体文的政治功能。晚清西述中译的翻译模式使译本经历了传教士意译和华士再表述两个环节。华士的润色实际上是一种合于中国文法的语内翻译过程,也是一种融合了前理解的诠释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微观文本对比和译例分析,揭示中国传统诗学在语内翻译中的作用,探索理解的历史性引起文本意义创生的过程,对已有研究进行一定的补充。
其他文献
通信技术是配网自动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配网技术中远距离终端信息传输、信息采集、信息控制的重要技术基础,对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立足配
随着磷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磷石膏的治理和综合利用问题日益突出,磷石膏本身是一种重要的石膏再生资源,硫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是磷石膏再利用方向的研究重点,所以磷石膏的资源化
本文在对绿色购买行为理论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的基础上,以人口统计变量为调节变量进行了多群组分析。假设检验结果表明:绿色产品认知、环境认知水平和政府环境监管对绿色购买动
我国环境行政执法困难多、效率低,群众对此意见很大。环境保护执法不力的直接原因是法律不完善,执法装备落后且使用不规范,执法队伍水平低。其深层原因在于国民环境保护意识
林业科技服务作为连接科技与生产的桥梁,是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重要措施,本文的研究旨在理清我国林业科技服务发展现状及现存服务模式,探究农户对林业科技服务的需求
伦勃朗的一生都在为艺术战斗与人、神角力。他的艺术不断地在传统艺术和世俗大众的品位中突围,以获得更加自由、纯粹的艺术生命。在他的探索中始终坚守着一个艺术家的理想和
往复走丝线切割大厚工件时经常会因放电极间供液不足而出现干切和换向条纹的现象。通过借鉴低速走丝中的高压供液系统有效弥补了工作液的不足。主要介绍了高压喷液实验方案的
在此报告中,笔者以2014年4月24日--30日在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展馆讲解口译实践为例,对口译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整理,结合自身实践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
近年来,我国不断出现共性技术发展的新载体,但缺乏对共性技术供给模式和扩散模式选择的理论指导,需要理论界提出确认共性技术供给模式和扩散模式的一般性原则。首先对现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