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大豆的营养价值高、功能性质良好,具有独特的气味,同时含有影响消化吸收的抗营养因子,所以食用时需要进行适当加工。而适度发芽不仅可以改善大豆的营养结构,更益于人类食用,而且可以提高大豆的加工性能,是大豆加工中值得推广的一种工艺技术。发芽大豆营养的改变与产品加工工艺已备受关注,但有关主要成份变化对其加工性能的影响研究并不多见,这就制约了发芽大豆的深加工及其产品推广。本文研究了大豆发芽后其主要成份、蛋白组分、部分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变化,探究发芽大豆分离蛋白(SPI)组分改变对其功能性质的影响,为推广发芽大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结果有:发芽大豆成分发生改变。发芽后大豆蛋白质含量小幅降低,3cm时最少为34.0%;氨基酸态氮含量随着芽长增长持续增加,发芽6cm时含量增加到10.3%;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芽长6cm时减少至1.43%;粗脂肪含量小幅度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浸泡后大豆γ-氨基丁酸(GABA)含量为80μg/g,明显高于原大豆的20μg/g;异黄酮含量有所提高,在芽长5cm时达到最高值13μg/g。发芽后大豆分离蛋白(SPI)发生降解。由SPI的SDS-PAGE图谱可知发芽后SPI发生了降解,其中11S球蛋白亚基较7S球蛋白亚基变化小,7S球蛋白更易被大豆内源蛋白酶水解。发芽大豆凝胶强度发生改变。大豆与SPI的凝胶强度均在芽长1.0cm时最强,凝固剂的影响为GDL>CaSO4>CaCl2>MgSO4。大豆SPI组成的改变,特别是11S和7S的变化影响到蛋白质分子之间网络结构的形成,对凝胶强度有一定的影响。发芽大豆蛋白质功能性质发生改变。发芽大豆SPI的溶解性、吸水性、起泡性和乳化性等功能性质均有所提高,其中芽长1cm大豆SPI的功能性质最佳,说明发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豆蛋白的功能性质。发芽大豆中氧化还原酶活性发生改变。发芽使大豆脂肪氧合酶活性提高,其中芽长2cm时活性最强,达到了76933U/mL。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逐渐降低,大豆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为38328U/mL,而芽长5cm时仅为13353U/mL。采用GB/T5538-2005法测得发芽大豆的过氧化值也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