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效应对华南暖区暴雨的影响

来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hyno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效应对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论文使用再分析资料,通过天气诊断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耦合SLUCM等方法,分别对2012年6月23日以及2014年5月8日的华南暖区暴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较成功的模拟了2014年5月8日和2012年6月23日的华南暖区暴雨过程个例。并得出适合本地化的城市冠层和参数调配方案;1)为探讨人为热(AH)对华南暖区暴雨的影响,利用WRF-SLUCM模式并考虑适当的AH释放,对2014年5月8日发生在珠江三角洲(PRD)的暖区暴雨进行了数值模拟。有无AH效应的模拟结果分析表明,降水对AH的影响敏感,AH效应使得城区总降水量减少约10%。影响的可能机制为:AH增加导致的热力场和流场再分布,使得局地辐合向PRD边界区域转移增强城乡边界的对流和降水;PRD城区内更为均质的城市热环境减小了热力对比削弱了辐合,从而降低了城区降水。2)既然华南暖区暴雨对AH的影响敏感,为探讨与城市化(Urban)效应(融合了城市下垫面和城市冠层方案)的相对贡献,通过对比评估,发现暴雨对单一AH、单一Urban要素、综合AH和Urban要素的改变均有响应,但前两者的单一效应对综合效应对降水改变的贡献不同。通过对比分析,发现Urban效应使得珠三角城区总降水增加10.2%,且在降水增幅对Urban效应的响应过程中,区域性差异显著,特别是下风向城区的增幅效应尤为明显,增量达12.6%;Urban和AH效应对降水的作用呈反位相分布,较之Urban效应,人为热使得城区降水减少7.8%。由此可见,就城区降水量级的改变来说,Urban效应的贡献更大。但就降水分布模态来讲,相关分析表明AH较之Urban效应对降水分布模态的影响贡献更大。通过对比分析Urban和AH效应对城市近地面和边界层气象要素的改变,以及与降水改变的协同变化,发现行星边界层高度、近地层湿度和温度是决定Urban对华南暖区暴雨的分布模态影响贡献较大的主导因子,而AH效应对降水的影响,则主要与近地面温湿和地面气压有关。通过对三个实验方案大气温湿分层和稳定性的分析,发现城市的降水强弱很大程度受到大气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影响,先考虑Urban效应继而增加AH效应后,由于地表城市热通量的递增而城市下垫面的水汽递减,体现了温湿综合效应的湿静力能垂直廓线在低边界层内随城市要素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演变趋势,导致对流不稳定随之而改变,城市区域最终触发的降水也出现先增幅后减少的演变。3)综合考虑主导风向和上游、下游城市化效应,发现降水增加主要集中在上风向的城乡边界邻近区域。近地层温差(T2)及其向上传输效应造成的PBLH分布,在城乡交界处形成较大的城市化梯度,此边界效应导致质量堆积和局地辐合增强从而产生对流上升,使得上风向的城乡交界处降水增幅,城区内部降水减少。以上这些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华南暖区暴雨的发生发展的机理,而且为改进模拟和预报提高了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处理中经常会使用灌浆施工技术,这种技术是建筑物地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工程技术,灌
随着我国经济进步和科学技术提高,许多行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之一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近些年来也发生了很大规模的变化,并且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也逐渐应
碳卤键的交叉偶联反应是有机合成化学中构建碳-碳和碳-杂化学键的基本方法之一,其在实验研究以及化工、药物等产业领域均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论文研究内容以碳-卤键交叉
理解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的价值引导,必须以理解价值观内涵、价值引导意义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在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建设中处理好并重新定位教师价值观中的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教师发
天然提取物是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来源,红景天生长在海拔较高的高寒无污染地带,生长环境恶劣,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特殊的适应性。其提取物已经在商业上被用于提高能量、
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纲要”课程教学网络,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更好地加强大学生思
LTE宽带集群系统是一种具有多媒体指挥调度功能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LTE宽带集群系统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分组核心)具有接入控制、分组路由、数据传输以及移动性管理等功能。MBMS(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可以解决LTE宽带集群系统信道共享的问题,提高LTE宽带集群系统的信道利用率和用户容量,是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对出行的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