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营造的历史街区节点空间设计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gao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街区是见证城市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保留着传统的地方性功能和日常性空间,它承载着城市文化的精髓,是城市风貌的物质体现。节点空间作为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区域内的连接点与聚集点,反映出地方风貌特色的核心,同时也是公共活动与日常生活的发生场所,融入着人们生活的记忆与认同,节点空间如同历史街区中的穴位,只有穴位正常运作,历史街区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当城市的发展受阻于向自然索取建筑增量之时,突破口被置于占据着城市核心地段的历史街区,然而因经济效益的引诱与保护意识的缺失,不少更新反倒破坏了历史街区的原有风貌和空间肌理。文章着眼历史街区节点空间,以场所营造的视角来探讨其在历史街区有机更新中的具体设计策略,以期将其作为触媒来激发历史街区的场所活力,使人们于此产生空间记忆与场所认同。  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节点空间研究的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确立研究对象与方法,阐述相关理论研究并提出对课题的参考价值,提出研究框架。  第二章首先对场所理论进行解读,定义了节点空间的构成要素、空间形态与场所类型,之后将场所理论与节点空间相结合,分析场所营造的理论模型和环境图式,并阐述节点空间所包含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与行为活动的场所特性,引出下文的具体设计策略。  第三章在前文理论归纳的基础上,提出历史街区节点空间场所营造的设计方法,首先根据场所营造的理论模型分析三个作用要素:活动、意象和物质形式,接着阐明节点空间场所营造的四个价值取向,包括可识别性原则、多样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和人性化原则,基于这两者最后提出对场所空间的认知、日常生活的关注与本土意象的诠释三点设计策略。  第四章将课题研究的设计结论运用于漳州古城保护更新的项目实践中,通过对几个节点空间进行的设计研究,用实践来对选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同时对理论进行验证,以期为今后的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城市快速发展对空间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短缺之间的现实矛盾已成为国内各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有限的资源迫切需要城市改变目前单一粗放的发展方式,途径之一便是对城市旧城的有机更
人类社会对化石燃料的巨大需求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是造成目前严峻的环境形势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建筑总能耗占到全国总能耗的约三分之一,其中,公共建筑的能耗显著又高于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提高,近代建筑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往往把保护工作的重点关注在建筑的外表
以2014年为节点,上溯10年,中国黄金产业整个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不仅是自中共十八大以来黄金产业加快市场化进程的显著表现,更是中国引领全球黄金产业发展潮流迈向世界产金强国
城市化进程使得村落走向衰败,如何延续并再现传统,展现传统聚落的独特性,并在传承发展中求得创新,成为当下学者们探索与追求的课题。  因此论文以浙江丽水地区内的172个传统聚
学位
圣家族大教堂是早期复杂形体建筑的代表作。它的设计师高迪虽然没有完成这座教堂的建造,却在自己有生之年为这座教堂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控制设计与建造的方法---基于直纹面几何
当今的寒地校园建设,常常选择在自然环境优美的滨海、滨江新区等存在丰富水体的场地。由于水体对于寒地校园气候的调节,对寒地校园景观的丰富,以及水体对自由、希望、求知精神的
为应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本文以长沙市周边小城镇为研究对象,探索生活性街道空间的适老化设计方法。适老化街道与一般街道相比,始终以老年人的需求为重点考虑因素。本论文着
改革开发以来,国家贯彻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直至当今,我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由于长期对于农村发展的忽视,城乡二元结构日渐明显,各方面问题突出。2003年10月,党在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