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三角帆蚌清除富营养化水体中叶绿素a的研究
三角帆蚌滤食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能力的发现,三角帆蚌能有效地清除水体中的叶绿素a。通过方差分析的方法得出在96h即达到显著的清除效果,并且当蚌生物量密度在2250g/m3水体时(本实验水体中藻类密度为106个/mL左右),清除的效果最佳。还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函数的拟合,发现在贝类滤食过程中叶绿素a含量和时间之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本文提示利用双壳贝类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2)三角帆蚌对水体中主要水质因子的调控
利用三角帆蚌作为调控水质的生物过滤材料,建立蚌单养与鱼蚌混养的两种生物调控系统并与当地传统的精养鱼塘养殖系统模式作同步比较,分析了三角帆蚌对水体的主要水质因子变化及鱼产量的影响。养殖6个月后,鱼蚌混养生物调控系统水质优良,其中,鱼蚌混养水体中单胞藻总数为340万个/ml,蓝藻与绿藻数量之比(蓝绿比)为1:1.8,DO值为7.5mg/L,氨氮为2.42 mg/L,总氮为2.76 mg/L,磷酸磷为0.06 mg/L,总磷为0.11 mg/L,COD为36.0 mg/L,悬浮物为30.2 mg/L,蚌成活率为75.0%,鱼类成活率为71.0%。蚌单养的水体中单胞藻总数为86万个/mL,蓝绿比为2.1:1,DO值为7.5 mg/L,氨氮为2.00 mg/L,总氮为2.14 mg/L,磷酸磷为0.04.mg/L,总磷为0.07 mg/L,COD为20.0 mg/L,悬浮物为8.0 mg/L,蚌成活率为85.0%。但其蓝绿比则表现为蓝藻爆发型。作为无蚌对照组的养鱼系统中,水质逐渐恶化,鱼类生长受到抑制,易发生病害:其中,单胞藻总数为660万个/mL,蓝绿比为1:2.1,DO值为6.0 mg/L,氨氮为2.38 mg/L,总氮为2.66 mg/L,磷酸磷为0.12 mg/L,总磷为0.17 mg/L,COD为74.0 mg/L,悬浮物为58.0 mg/L,鱼类成活率仅为58.8%。
3)三角帆蚌对藻类滤食及消化能力的研究
通过对三角帆蚌生活的池塘水体以及三角帆蚌的胃、中肠、直肠中所含藻类的鉴定和含量的对比发现,三角帆蚌能滤食环境中大部分的藻类:对于滤取到消化道中的藻类,除一些结构复杂的之外,都有很好的消化。其中,蓝藻门总的消化率为78.8%,消化度为+4;硅藻门总的消化率为90.0%,消化度为+5; 隐藻门总的消化率为41.1%,消化度为+3;裸藻门总的消化率为46.5%,消化度为+3;绿藻门总的消化率为49.1%,消化度为+3。研究的结果对利用滤食性贝类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水华污染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4)三种淡水贝类消化酶比活力的研究
对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的三种消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消化酶比活力在三种蚌的消化道内的强弱顺序为: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比活力在胃、肠中的顺序都为: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纤维素酶比活力在胃内的顺序为:褶纹冠蚌>三角帆蚌>背角无齿蚌,在肠中为: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蛋白酶比活力在胃内的顺序为: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肠中则为:褶纹冠蚌>三角帆蚌>背角无齿蚌。说明淡水蚌类对淀粉类食物的消化能力非常强,对纤维素类食物的消化能力也较强,但对蛋白类食物消化能力很弱。因此可以推断其摄食的主要食物应为富含淀粉类物质及纤维素类物质的藻类,如绿藻、蓝藻和硅藻等,但对一些蛋白含量较高的食物难以消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