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魔性”(Damon/Damonish)角度考察浮士德的生命历程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士德》(Faust)是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832)以六十年的人生阅历与心血铸就成的一部旷世不朽的杰作,也是德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歌德在1831年完成了《浮士德》下卷的脱稿工作时,向他的助手爱克曼解释道,“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本论文认为歌德在此谈到的“活力”,也即文学史上评价的“浮士德精神”,这种活力只是激发浮士德进行人生奋斗的必备力量,它的产生应该源于一种更加深层次的能量,这便是歌德自己反复说过的“魔性”(“Daimon/Damonish”);本论文将集中讨论这个“魔性”(“Damon/D/Damonish”)与《浮士德》的诸种关系。 “Damon/Damonish”一词指的是一种宣泄人类原始生命力的现象,它同时具有创造性与毁灭性的因素,以一种狂暴的形态出现。首先,本论文将深入研究“Damon/Damonish”一词的含义,着重考察在该词创造性与毁灭性并存内涵中魔性的一面。其次,本论文将分析浮士德这个具有魔性因子的人物形象,探讨其魔性因素如何在梅菲斯特的诱发下得以释放。再次,本论文将探讨浮士德在魔性带领下所经历的五个重要的狂欢场景,分析魔性精神在这些场景中的体现。最后,本论文通过对人物形象以及场景的具体分析探索出魔性的审美特征:“幻”与“狂”。 归结起来,本论文所研究的对象既是体现在浮士德的人物形象以及具体场景描写中的“魔性”,也是隐藏在歌德价值观与世界观中的“魔性”。对于浮士德而言,魔性常常表现为一种不可遏制的欲望,支撑着他的人生奋斗。对于晚年歌德而言,魔性则更为鲜明地表现为一种异常之人才具备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浮士德》中“魔性”笔墨的运用,既是歌德自身原有的魔性因子的爆发,也是他对多年政坛生活及其社会地位的一种挣脱。
其他文献
本文对现代汉语语篇小句语意再提及现象进行了探讨。文章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同时指出本文的理论依据、具体
问候是重要的言语行为之一,对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恰当得体地理解和使用问候语,不仅表现了他们的汉语学习水平,也为他们与中国人交流沟通打开了友善之窗。 在跨文化交际中
ASON技术是光传送网的重要演进方向,它给传送网络带来了新的革命,也为传送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目前各大运营商、研究机构、设备制造商都密切关注着ASON技术在网络中的应
论文的研究宗旨是围绕思孟学派如何看待“诗”的功能,如何读“诗”的问题,去揭蘖其“性情之学”的诗学旨趣,以寻求与西方审美精神在生存论层面上相似的意义和相近的价值追求。在
张之路是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在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为读者奉献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也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小说是作家整体创作中最突出的部分
形成于30年代初的中国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有鉴于学术界对穆时英的相关研究,在总体上已取得客观成果。但论及穆时英与日本新感觉派间创作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