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伦德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y_0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马克思秉持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主张技术与生产力发展并强调改造自然。但在生态危机全球性蔓延、绿色思潮勃兴、历史唯物主义遭遇到生态挑战的历史形势下,秉持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深绿”思潮却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及其主导下的“支配自然”观念与技术视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历史唯物主义也因此被视为缺乏生态思维甚至与生态主张相冲突的理论而备受诟病。针对历史唯物主义所遭遇的这一质疑,作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格伦德曼以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石,并在借鉴进化论、社会学理论的成果的基础上,以“支配自然”观念为切入点、以技术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研究主题、以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辩护为理论主旨,对当前的生态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形成了包括自然观、技术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论重构以及生态社会主义构想在内的较为完善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理论影响。
  首先,从自然观的维度而言,格伦德曼是从批判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为“支配自然”观念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辩护三个维度来阐发其自然观的。格伦德曼首先指出,所谓生态系统的“正常”或“平衡”总是以人为参照而做出的价值判断,生态中心论试图脱离人而谈论自然的价值与权利,不但未能超越近代主客二元机械对立的世界观,而且还缺乏合理的理论参照点,其理论具有致命缺陷,缺乏现实观照力。因此,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只能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面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及其主导下的“支配自然”观念被视为生态危机的根源的观点,格伦德曼进行了坚决的驳斥。一方面,他强调,生态问题并不是人类支配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支配自然不足所造成的后果,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为了人的自我实现,人类必须不断加强对自然的支配。他还在把“支配自然”观念与近代“支配自然”观念区别开来的基础上,把支配自然阐释为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以理性为指导、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控制自然,从而驳斥了对“支配自然”观念的质疑。另一方面,格伦德曼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入探究而对人类中心主义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区分,并基于此而上提出,当前实行并遭到批判的正是这种将“价值”和“理性”狭隘化的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而非真正的人类中心主义,因为真正的人类中心主义是马克思所秉持的现代的、扩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中心主义,它与自然的繁荣并不冲突。
  其次,从技术观的维度而言,格伦德曼主要是通过对技术进行系统论与进化论阐释进而构建其技术观的,技术与社会的协同进化是其技术观的核心主张,他还基于此而对马克思技术观进行了独特的阐释。技术观是格伦德曼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他一方面意识到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人类条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看到人类支配自然的行为正是在现代技术的助力下才导致了生态危机。面对技术被指责为生态危机的根源的观点,格伦德始终坚持马克思的技术立场,将技术及生产力发展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基础。为了将技术与生态危机剥离开来,格伦德曼对技术进行了系统论与进化论阐释。所谓技术的系统论阐释就是借鉴系统论对系统与环境的区分对技术进行阐释,把科学与政治、经济等视为具有自主性的社会子系统,而技术则是它们的环境,并强调技术没有完全的自主性。所谓技术的进化论阐释,则是采用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对技术的演进进行阐释,强调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因素对技术遵循其内在逻辑而产生的大量技术变体进行选择的历程,从而凸显技术进化路径的多向性、进化模式的延续性与非延续性以及进化动力的内外因综合建构性。格伦德曼正是通过对技术的这两种阐释而赋予了人类选择具有生态良性的技术的空间,从而避免了技术完全遵循其内在逻辑而发展、其导致生态危机的趋势无法避免的悲观主义色调,对质疑技术发展的观点进行了有力驳斥。格伦德曼还基于此对马克思的技术观进行了进化论、异化论及弱的决定论的阐释,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技术观的有力辩护。
  再次,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论重构这一维度而言,格伦德曼既看到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在遭遇生态危机时所暴露出来的理论缺陷,也洞察到了其所蕴含的生态视域,因此,他是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域进行拓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论重构的。格伦德曼首先指出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生产关系”概念缺乏精确性、“上层建筑”概念具有误导性、生态问题根源的制度分析行不通的理论缺陷。但与此同时,他又强调不能由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没能解决生态问题的事实得出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生态空场”的结论,因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内涵、进步的精神标准及其分析生态问题的三条路径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维。格伦德曼不仅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域,为了彻底斩断技术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格伦德曼还在切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性关系,的基础上借鉴进化论、系统论等当代社会学成果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系统论重构。他把资本主义社会视为一个自创生系统,将政治、经济、科学等因素看作是社会子系统,技术则构成社会子系统的环境,并强调社会子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结构耦合关系。格伦德曼正是基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结构耦合关系而提出了技术与社会协同进化的理论主张,从而驳斥了将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主张对立起来的观点,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
  最后,从生态为社会主义构想这一维度而言,由于任何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都必须以现阶段的社会现实为基础才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格伦德曼是以对生态危机的反思为基础而提出其关于未来绿色社会的构想的。他并不像其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那样从制度维度来分析生态危机的根源,而是从主观维度来来探究生态危机,认为生态危机是人类有意识的外部性行为与无意识行为的产物,其根源则是主导人类行为的经济理性。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危机都是由此而来。格伦德曼正是基于此而从经济、政治、技术、文化四个维度阐发了其关于未来绿色社会的生态社会主义构想。在他看来,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将会在超越经济理性的前提下,坚持市场和计划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保留国家的管理职能并消除其暴力机器属性,还会在鼓励技术发展的同时,强调技术的理性运用并拒斥高风险技术,当然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还将树立包括真正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正确的劳动观和理性的消费观在内的生态伦理观。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格伦德曼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入了系统论与进化论思想,因此其社会主义构想也有其不同于其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独特性。在他看来,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不仅存在“必然王国”是并未完全消除异化的弱的共产主义,而且是一种并非日益透明而是渐为复杂的社会形式。
  总之,格伦德曼的生态思想不仅在技术观、生产力发展观、生态哲学等维度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具有一致性,隶属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营,而且在其对“支配自然”观念的辩护、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论重构、对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战略的分析等方面均凸显了他不同于其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家的特质。研究格伦德曼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打开跨学科探讨生态问题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局面,而且能够进一步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空间,维护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当然,格伦德曼的生态思想也存在对“支配自然”观念进行过度阐释、忽视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缺乏具体的生态政治战略的理论缺陷。但整体而言,格伦德曼的生态思想为我国在生态问题严峻的历史形势下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价值。
其他文献
公路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网建设蒸蒸日上,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在短短三十余年的时间内里程跃居世界第一,普通公路通车里程也大幅增加。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公路网已经摆脱了过去严重滞后的局面,也没有达到一些人所担忧的过度超前的地步。具体到不同的地区,公路网建设都应该秉承适应型发展战略,这对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发展更加协调和充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试图从耦合
近年来建筑业产值增速逐渐放缓,整个行业进入“新常态”时期,不断上涨的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成本倒逼建筑业从依赖低要素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变,未来建筑业主要的发展动力在于技术创新与进步,发展模式将是绿色、低碳与可持续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与技术进步的常用指标,它的增长可归因于技术的进步和效率的提高。研究建筑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情况,有利于从经济学的角度了解建筑业增长中的
学位
自7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和城镇化迎来高速增长。作为改善城市环境、重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方式,城市更新逐渐受到各地政府和专家的关注与推广。然而,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由于前期定位不够准确、后期组织管理不当,城市更新项目的征地、拆迁、融资、重建等环节出现了诸多问题。同时,城市更新项目涉及政府、建设单位、开发商、咨询机构等多个关系复杂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处理不当进一步阻碍了城市更新项目的进程。
学位
在中国70年的城市更新发展历程中,以旧城改造为主的大规模、快速化城市更新过程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破坏、文脉断裂和社会排斥问题,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进入城市有机更新阶段后,政府和学者们都开始关注城市更新中的生态修复、文化传承或社会公平,而不是仅仅聚焦于城市更新对物质环境改善和财政收入提升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仍缺乏相关研究探索城市更新中的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综合效益。其中,生态、文化和
在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下,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并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其中一项针对存量用地集约利用的重要举措就是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该政策经历了广东省探索(2008年)、十省市试点(2013年)后在2016年底全面铺开,政策实施范围逐步扩大,但是否实现了政策目标,即是否促进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还有待评估。本文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基础理论以及政策文本分析基础上,规范分析与实证研
上市公司常常采取各种重组行为,但是不同的重组措施对于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和管理者等)来说,有不同的福利含义.本文选取沪深两市1998——2000年间进行了重组的53个ST公司和与之匹配的53个经营绩效良好的公司作为样本.用所有权结构、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多个指标量化股东、债权人和管理者等人在公司的利益关系,并用Logistic回归检验这些因素对重组行为选择的影响.最终结果表明:所有权
学位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国企改革目标的确立,公司治理问题也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国际考察,结合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走过的路程,揭示并讨论了中国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公司治理领域存在几个具体问题,包括"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问题、独立董事与非独立董事的关系问题以及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关系问题,同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学位
本文通过对公司治理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研究,深入调研分析目前国际上三种有代表性的治理体系,并对中国目前的治理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公司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的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是公司治理最基本的内容,治理结构合理了,才有可能使公司的治理顺利进行,各项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治理的内容不仅包括治理结构的建
学位
在分配正义方面,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争论不休。世界主义主张将个人作为平等关切的道德单元,而民族主义则主张将民族作为分配的基本单元,那么二者是否存在相容的可能以化解争端?理论家们做出过各种相容的尝试,科克-肖·谭就是其中代表之一。科克-肖·谭基于世界主义的基本立场,试图容纳民族主义的基本诉求来实现二者的相容。但科克-肖·谭通过以世界主义为民族主义设限的方式是否真的能够切实满足民族主义的诉求,这一点仍值
学位
对互惠平等秩序的坚持,对美好生活的构筑,始终是各个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孜孜追求的不懈目标。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中,不乏对社会生活的伦理构思,然而伦理致思大多散见于思想家们的理论系统中,鲜有专门进行伦理思想探究的思想家及作品,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陌生人的麻烦:伦理学研究》中就其伦理思想进行了集中表达。与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伦理学的区分划界不同,伊格尔顿通过借鉴多种思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