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点影响域内用地优化研究——基于用地—客流互动视角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62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视察北京时提出“明确城市战略定位;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等五条要求,定下了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基调。“疏整促”工作的目标在于解决北京市因“用地资源过密分布”、“职住功能区不合理分布”等城市布局问题引发的污染严重、地铁拥挤等一系列“大城市病”。2021年,北京市印发了《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内部功能重组与向外疏解相促进”,即“优化存量、控制增量、疏解余量”。本研究将“十四五疏整促”工作中的目标作为现实问题,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展开后续一系列的研究。“疏整促”背后的科学问题实则是北京市城市用地的布局优化问题,本研究着眼于地铁站点影响域内用地与地铁系统的协同优化问题,从站点影响域内用地对客流需求的影响机理入手,构建了地铁系统、城市用地协同优化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针对站点影响域内用地优化问题以及由此引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对地铁站点影响域划分展开研究。地铁站点影响域划分主要包含两个核心内容,一是划分地铁站点影响域范围,二是明确地铁站点对影响域内不同距离用地单元影响程度。在研究地铁站点影响域范围时,聚焦地铁站点对周边乘客的吸引,将地铁接驳行为作为站点客流吸引的表征,针对乘客接驳地铁站点这一出行行为,构建基于步行、骑行、公交三种接驳方式的地铁接驳广义出行费用模型。依托随机效用理论,根据每种接驳方式的优势接驳距离,将地铁站点影响域范围划分为三个圈层。在研究地铁站点对不同距离用地单元影响程度时,将地铁站点影响域视作一个聚集效应场,构建了改进的Huff模型,并利用此模型计算了地铁站点对影响域内不同距离用地单元的影响程度。第二,对地铁站点影响域内用地强度展开研究。针对现有研究中城市用地评价颗粒度较粗,无法区分不同单位之间规模差异的问题。构建了基于多元、多维城市大数据集融合的地铁站点影响域用地单元评价多元数据集,将用地单元作为新的评价主体,对地铁站点影响域内用地强度进行精细化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地铁站点影响域内用地评价指标体系;依托地铁站点影响域内用地单元评价数据集以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用地单元的评价,实现地铁站点影响域内用地进行精细化评价。第三,对地铁站点影响域内用地影响地铁站点客流的机理展开研究。由于城市用地与地铁客流之间存在“源与流”的关联关系,所以城市用地对地铁客流的影响问题,也可以理解为地铁站点影响域用地对地铁站点客流需求的影响问题,也即地铁站点客流需求预测问题。利用Stacking集成学习框架,融合KNN、Lasso等机器学习模型,构建了地铁站点客流需求预测集成模型,并引入SHAP算法对集成学习模型预测结果进行解构,分析了站点影响域内用地对工作日/休息日早、晚高峰,早、中、晚平峰十个时段站点客流需求的影响机理,丰富了土地-客流互动理论。最后,对地铁站点影响域用地布局优化展开研究。依托前三章的研究,针对北京市用地布局不合理,以及由此引发的地铁乘坐舒适度差等问题,设计了高峰期站点乘客滞留率最小、地铁运营经济效益最优、站点影响域内用地混合度最高、站点影响域内生活品质最优以及站点影响域内用地冲突程度最小5个目标。构建基于以上5个目标的地铁站点影响域内用地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改进的NSGA-Ⅲ算法对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地铁站点影响域内用地优化研究,为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本研究从地铁站点影响域内用地对地铁站点客流影响机理这一关键点入手,对地铁站点影响域内用地进行了较为全面、精细的评价,同时就用地对客流影响的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并依托以上研究通过地铁站点影响域内用地的调整,实现了城市用地和地铁系统的协同优化,丰富了土地-客流互动理论的同时,也可以为北京市“疏整促”工作的开展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其他文献
在高速铁路的长期服役过程中,无砟轨道下部路基结构受地下水位变化、土质不均、近场施工扰动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均匀沉降。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后会导致轨道结构几何形位发生变化,形成线路不平顺,增大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并在无砟轨道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易引起轨道结构出现损伤病害,影响轨道结构的服役状态和使用寿命。然而目前路基不均匀沉降研究在考虑轨道结构塑性损伤本构及界面黏结方面存在不足,无法准确揭示
学位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主流发展方向。尽管某些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应用已经开始向产品化方向发展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深度学习技术全面、深入地向产业界进行转化仍存在诸多限制,其中,深度模型鲁棒性是关键因素之一。深度模型鲁棒性要求模型在常规训练集上具有显著的性能、在噪声数据集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在分布发生偏移的测试数据上具有较好的泛化性能。为了全面提高模型在不同视觉测
学位
城市轨道交通以其效率高、容量大、准时快捷等优点,已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主体交通方式。高峰时段持续增长的客流需求为轨道交通系统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与运输供给能力不匹配导致的客流拥挤问题日益凸显,这为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营带来了隐患。为轨道交通系统探究能够解决客流拥挤问题的客流控制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此,本论文在需求侧客流控制策略优化方面,分别对多级客流控制策略和鲁棒客流控制策略
学位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的性能不断提升,电子器件的热流密度持续上升。控制电子器件的温度,保证电子器件的高效运行,成为电子器件热管理领域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随着电子设备不断向小型化、轻量化发展,电子器件的高度集成化导致散热模组的安装空间持续减小。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的热量疏散,已成为电子设备性能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所在。受到传热能力的限制,单相换热方法已无法满足高热流电子器件的
学位
我国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势必对铁路桥梁设计提出更高要求,而铁路桥梁设计理论发展与设计标准改进每一小步,必将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的一大步。国内多家单位也在进行更接近实际列车的荷载图式研究,例如市域铁路中ZS荷载的提出,使得设计荷载静效应与实际列车十分接近,为配合更接近实际列车的荷载图式,本文进行了与之相匹配的动力系数研究。归纳了国内外规范中动力系数的相关规定,总结了现有动力系数的制定过于依赖实测
学位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桥梁大国,目前已建成公路桥梁90余万座,总长度超过7000万延米。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我国在役桥梁结构性能退化,“老龄化”现象日趋凸显,技术状况评定等级为四、五类,即“危桥”的达到约4.3万座,严重影响了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营。然而,传统的桥梁设计是依据时不变可靠性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进行的,主要关注桥梁建设初期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忽略了桥梁几十年服役期内结构性能退化产生的影响
学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光生载流子的提取和传输对于获得高性能的器件至关重要。三维钙钛矿的载流子传输能力较好,限制器件性能的因素之一是传输层的特性,比如其微结构、透过率、电导率、表面能等。钙钛矿下层的传输层不仅决定光生载流子的提取和传输,而且会影响钙钛矿薄膜的生长和结晶,最终影响器件性能。准二维钙钛矿中由于量子阱结构的存在以及多相分布特性,钙钛矿薄膜本身的载流子传输受到限制。为了提升不同体系钙钛矿太阳能
学位
随着“量子调控”与“精密测量物理”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对皮秒甚至飞秒光脉冲偏振态进行高速控制的技术。但目前最快的电动偏振控制器的响应时间也只能到纳秒量级,而且还需要复杂的电学控制系统,难于实现皮秒,更不用说飞秒光脉冲偏振态的高速控制。为解决这一难题,本文在全光信号处理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全光比例-积分-微分(OPID)偏振控制新技术,以实现光脉冲的高速全光偏振控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
学位
薄膜晶体管(TFT)是普遍应用于TFT液晶显示(TFT-LCD)和有源型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显示电路的关键元件。传统硅基TFT由于自身的缺点而无法满足超高分辨率、大尺寸显示的要求。非晶金属氧化物TFT因具有高迁移率和良好的均匀性等众多优点,被认为是替代硅基TFT的理想候选者。目前商用的In Ga Zn O(IGZO)TFT的迁移率在10 cm~2/V·s左右。而InZnSnO(IZTO)
学位
目前航空发动机进口支板的防冰结构普遍采用由压气机引高温气体到支板内部进行加热防冰。由于进口支板需要起到导流叶片的作用,其前缘半径小且壁厚,导致内部热气冲击换热量到达前缘外表面的热输导能力不足,支板前缘易结冰。为提高支板前缘防冰能力,本文提出了将相变换热方法应用到进口支板防冰结构的方案,并系统开展了相变支板的结构设计、传热性能分析和防冰效果工程验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支板传统热气防冰结构传热特性数值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