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蝎尾蕉属植物对冷胁迫的响应

来源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tc_t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选取蝎尾蕉属(Heliconia)富红蝎尾蕉(Heliconia bourgaeana×HeliconiacollinsianaPedro Outiz)、火鸟蝎尾蕉(Heliconia strictaFirebird)、金火炬蝎尾蕉(Heliconia psittacorum×Heliconia spathocircinataGolden Torch)和圣红蝎尾蕉(Heliconia psittacorumSt.Vincent Red)四种观赏植物,研究了它们对冷胁迫的响应和适应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外源激素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BL)处理对金火炬蝎尾蕉抵御冷害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从叶片抗氧化系统、色素组成、光系统II(PSII)活性、光能分配与利用、原生质膜系统等生理生化角度对供试植物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评价,探讨了蝎尾蕉属植物对冷害敏感性的种间差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供试的四种蝎尾蕉属植物在广州冬季自然低温影响下,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明显降低,导致细胞膜脂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氧化。低温还改变了这几种蝎尾蕉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φPSII和qP)、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的快速光强响应曲线(RLC)以及叶绿素(Chla、Chl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引起了整体光合效率的下降,但变化幅度存在种间差异。总体看来,富红蝎尾蕉具有抵御低温伤害的有效策略,是比较耐冷的蝎尾蕉种类。   2、分别选用0.1,0.2,0.4mg/L芸苔素内酯(纯净水为对照)对金火炬蝎尾蕉进行叶片涂抹,48h后再对蝎尾蕉离体叶片进行8℃低温胁迫24h。低温造成了叶片光系统II的损伤,表现为叶绿素a叶绿素总量的下降,Fv/Fm、Fv/Fo、φVSII和qP等叶绿素荧光参数的降低以及77K条件下荧光发射的比值(F689/F74s)的下降和荧光偏振度升高。而BL处理的植物光系统II受低温损伤程度明显小于对照植物。   3、通过叶片涂抹的方法,用不同浓度(0.04,0.4mg/L)的BL处理金火炬蝎尾蕉(纯净水为对照),24h后再对蝎尾蕉整株进行自然低温胁迫96h,之后回温恢复72h。结果表明,BL的施用降低了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同时能够缓解低温胁迫引起的叶片光抑制作用,从而维持较高的Fv/Fm和φPSII值。BL处理植物的室温PSII的荧光发射量较高且其室温叶绿素荧光偏振度较低。以0.4mg/LBL的影响较为明显。虽然BL处理对金火炬蝎尾蕉的回温恢复无明显影响,但0.4mg/L是利用BL处理以提高蝎尾蕉耐冷性的潜在理想浓度。
其他文献
番茄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而病虫害是目前影响番茄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利用植物自身的抗性控制病虫害,对番茄的生产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我国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光寻址电位传感器(LAPS)是一种基于电解质溶液—绝缘层—半导体(EIS)结构的光、机、电一体化的传感器系统,主要用于进行多参数测量和检测某种参数的平面分布。由于其具有强大的寻
该论文研究工作结合项目"多点光纤气体探测系统"和"光纤内腔和Ring-down腔光谱分析技术"而展开的.研究多点光纤气体传感网的系统构成技术,设计和优化多点全光纤气体传感网络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与个人通信业务的飞速发展和集成电路的高度集成化,作为无线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部件之一的天线正向小型化发展,同时,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蓬勃发展,时域有限差
现在短距离通信的传输方式仍以传统的电方式为主,如双绞线、无线微波等.为了更好的发挥光通信带宽可观、传输容量巨大的固有优势,有必要在短距离通信中引人光通信.该论文就是
该文在对蓝牙技术的系统、协议栈、应用模型规范等核心技术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蓝牙技术的局域网接入点(LAP)从原理和功能上作了深入的研究,并介绍了一种基于嵌
薄膜材料巨大的表面积使其具备了一些独特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性质,因而被广泛的用于军工、机械、医学、新能源等领域。薄膜材料的制备一直是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但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打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现就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籍国内航行船舶办理海事相关业务事宜公
期刊
氧化亚氮(N2O),是仅次于CO2和CH4之后的第三种温室气体,大气中的N2O不仅可以产生较强的温室效应,还会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大气中81%的人为N2O来自于农业,而农业土壤是N2O的重要
稻田土壤作为我国特色代表性土壤,其有机碳增长速率明显大于旱作土壤,固碳潜力较大,其中以南方双季稻种植区稻田的固碳能力最强。本课题组前期关于亚热带地区一种稻田土壤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