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班典创作风格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er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藏族文学(自1978年至今),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是藏族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继端智加开始的新时期母语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在藏族文坛上掀起了一股母语创作热潮,硕果累累。得益于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受到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和各种文学流派的作品的影响,作家和广大读者开阔了理论视野。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对本民族文学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自我审视(比较和反思)。面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时看到了差距的当代藏族作家们仍然不断呐喊、苦苦地思索和大胆地创新。在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现当代文学理论精华及其创作方法的基础上,以反映现实生活,塑造新时期藏族人物为主导思想,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扎西班典成为一时名声大噪的卫藏地区的作家,并先后有不少小说、散文、杂文等作品问世,有利地促进了藏族文学的发展。文学评论家斗拉加、南色、完玛措等人对他的文学作品进行过评论,本人在论文中也有所赘述。另外还有文学评论家王于泉对其部分著作进行过评论,但对于其所有的著作并没有全面的分析评述,尤其是没有指出作者创作风格的独到之处。对于一个作者而言创作风格不是一日促成的,而是随着其生活阅历的增加逐渐积累起来的。通过研究扎西班典先生的创作风格有益于我对他本人的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对于激发那些有文学创作热诚的文艺青年相继投身文学创作事业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也是有一定的好处。所以本人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搜集扎西班典先生的自1983年起创作的小说、散文、杂文等共70多篇,在仔细研读他的作品之后认为其独特创作风格可以具体通过其作品的思想特点、艺术特点和创作风格成因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第一部分是对扎西班典作品的思想内容特点的分析。主要由社会底层人物、底层社会、文学思想和文学观点等构成。首先,对于人物的分析是通过其小说中的人物的分析和总结,具体可以分为朴素正直的男性人物和社会底层的女性人物两节。作者的大多数小说都是使用批判现主义方法创作,所以侧重于描述真实人物的喜怒哀乐等生活情感和悲喜状态。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数以卫藏地区的农民为主,虽然他的散文中的人物没有小说中人物那般活灵活现。但是通过对人物介绍和社会评论等手段表现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命运关怀是一样的。以“底层人物”作为本节题目是借鉴了扎西班典的《底层人物和读者》为题的一篇散文题目,而且这个题目也与他在小说、散文中构建的人物命运是相辅相成的。本节主体是“人”,但并不只是单纯指卫藏地区的某个个体的“人”,而是卫藏和多康地区,牧民和农民的生活状态的总和。其次,是对底层社会的描写,他的散文中揭示了底层社会在经过旧社会的压迫,文化大革命的创伤之后,在新时代发展自己语言文字中受挫的现实生活中的困境的真实写照,这是脱离了单个的人,转而走向社会群体的关怀。本节又可以分为底层语言文字、困境和思考等两个部分,主要描述了作者对于语言文字与文学、现代与传统、人性和教育等方面的考量。最后一部分阐释了文学观点或者文学思想,主要分析了作者成长过程中文学思想形成的因素,此外还指出作者的文学思想是受藏民族的朴素和知足、贾平凹的乡土情结和现实主义等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并说明以上这些是通过综合研读扎西班典著作和在采访他本人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第二章是介绍扎西班典著作的艺术特点,对于一个文学作品而言,对其艺术鉴赏的重要性不亚于其思想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创作风格而言分析其作品的艺术特点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本章针对扎西班典作品的语言特点和叙事视角、独特的结构详细地论述了作品的艺术特点。其中第一部分是语言特点,他的作品中人物语言的标新立异之处是语言的方言化,以人物语言的方言化为主,对方言的考究和使用大量的民间谚语是其一大特色。本节从扎西班典在叙事时所使用的借用语和新闻式语言两个方面入手对其著作中的语言进行了总结。第二节是视角和叙事,总的来说,扎西班典的小说中一向运用全知视角,写作技巧方面善于叙述的优点弥补了描写的不足的。最后的第三节主要论述了独特的结构特点。扎西班典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中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的是在文章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四行体,这些四行体分为前后对应型、总结概括型、抒情型,通过对这些四行体分析对文章结构组织方式进行了考究。第三章是成长与工作。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看,任何作品都与其所处的种族、环境和时代有一定的关系。在作者的文章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受到了自己人生阅历,学习方式和社会生活等的影响。所以本章中就主要针对阐明作者的成长过程和职业生涯对形成其独特的创作风格的影响。因为孩童时代的记忆对之后的创作是有联系的,对于扎西班典而言,他自幼从自己的父母朴素和知足的身教已经融入自己的生活习惯当中,这种记忆已融入到了作品的字里行间。后来他因当了记者的缘故,对文学创作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由于他的创作风格是他的人生历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在对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进行研究时对作家本人的人生阅历的考究是很有必要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生活质量调查问卷量表(SF-36)对接受MHD治疗的108例患者进行QOL调查,并对
目的观察自拟乏力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气血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洋参丸治疗,观察组予自拟乏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争议的人物,林语堂由基督教到异教再到最终回归基督教的曲折回环的信仰之路引人注目。宗教信仰作为林语堂的生命底色造就了他的人格与创作姿态,也造就
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写作民族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热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开始繁荣,至今持续不衰。因内蒙古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除蒙古族之外,还居住着达斡尔、
建安时期“俊才云蒸”,围绕在曹操父子周围的文人不胜枚举,形成蔚为壮观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饮酒唱和、赋诗作文,促成了建安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三祖一王”、“
目的通过对遗尿患儿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分析遗尿患儿体质的分布规律特点,并针对主要证型遗尿患儿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为中医药治疗遗尿以及调节遗尿
"问题专利"是专利系统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假设发明高度与研发投资存在正向关联关系,在专利质量和研发投资之间建立起联系,实现了专利质量的内生化。然后通过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各少数民族的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的文学呈现出更加积极活跃的状态,而关于少数民族文学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于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方中柴胡、黄芩舒肝
关于时间的文学诠释,尤其是小说中的时间研究,是一个新的文学命题。古往今来的文学艺术文本,历来不乏对于时间的精彩阐释。小说的艺术,从一般意义上讲,实际上就是时间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