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树麻雀(Passer montanus)为对象,通过研究四川盆地内、外种群形态特征差异与遗传结构,探讨四川盆地的陆地岛屿效应。我们测量了分布于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的558只成年树麻雀的7个形态特征并对其与海拔、纬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按照地理区位划分的四川盆地北部、西部、东南部以及四川盆地内等多个树麻雀种群在体质量(P<0.05)、翅长(P<0.01)有极显著差异,跗跖(P<0.05)有显著差异(ANOVA)。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分布于盆地西部树麻雀与其他三个区域树麻雀的体质量、翅长、跗跖有显著差异(P<0.05),由于盆地西部为川西高原区域,海拔因子对树麻雀的形态特征影响较大。(2)偏相关分析表明,其体质量、尾长、跗跖等形态特征与海拔因子有极显著正相关(P<0.01),体长等形态特征与海拔因子有显著正相关(P<0.05)。(3)将树麻雀分为四川盆地内(平均值484.25 m,219~725 m)、四川盆地周边山地(平均值2 260.42 m,807~4 472 m)、华中平原(平均值250.70 m,46~784 m)3个种群,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四川盆地周边山地、华中平原和四川盆地的体质量、翅长、尾长、跗跖长有显著差异(P<0.05),盆地周边山地的体质量、翅长、尾长、跗跖均显著大于华中平原(P<0.01),盆地周边山地的体质量显著大于盆地内(P<0.05)。树麻雀的体型随海拔的升高而变大,其体型变化符合贝格曼规律,而四川盆地和华中平原种群身体质量等形态大小差异并不显著,表明在形态学方面四川盆地周边山系没有对四川盆地内的树麻雀种群形成陆地岛屿效应。采用4个线粒体基因(12sr RNA、Cytb、Dloop、Co1)和1个核基因(Myo)作为分子标记,共29个地理种群,172个个体,通过计算核苷酸多样性、遗传距离等,构建系统发育树与单倍型网格图,探讨盆地内、外树麻雀的种群动态与遗传结构。结果显示:(1)除分布于人迹罕至的少数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外,其余种群均表现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Pi<0.01),遗传多样性总体上表现为以四川盆地向周边山区(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递增的趋势。(2)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盆地周边山地种群之间,盆地内种群与盆地外种群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此外,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树麻雀遗传距离较大、遗传分化水平较高。(3)盆地内的种群与盆地外的种群总体上呈现出系统发生中断、有空间隔离的分布现状,在四川盆地西北方向盆地内种群存在向盆地外扩张的现象。(4)遗传结构上,四川盆地周边的山系对四川盆地内、外的树麻雀种群产生了一定的隔离作用,表现出四川盆地的陆地岛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