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九边营田探略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九边地区的“营田”为卫所屯田外另一种军屯形式。营田军士担负“且耕且守”的任务,其耕作时亦支军饷,身份更接近于“兵”。营田军士主要以军队为集体受田,另也有以个人受田并规定定额分地的情况。九边最早的营田应为景泰年间宣府镇推行的官牛官田之法。此外,九边地区边臣的养廉田、屯军与舍余抽调入伍后耕作的屯田、蓟镇关营守军耕种的屯田中,军士虽也承担“且耕且守”的任务,但仍与营田有区别。
  九边各镇均曾推行营田。辽东镇营田有两种形式,一为名义上“永不起科”的准俸田,另一为征收定额子粒的营田,前者最早见于成化时期,后者最早见于嘉靖末。蓟镇密云道与丰润、玉田县均曾推行营田,两者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其中密云一道营田在未扣抵成本下的总收入比全镇屯田纯收入还要多,但二者持续时间较短。宣府镇营田式的“团种”制度始于景泰初,在成化初形成定制,隆庆五年改为屯田,团种名目仍存,与屯田合称为“屯团”。嘉靖二十五年至三十年间,山西镇曾推行营田。崇祯九年至十六年间,宣、大、山西三镇大规模推行营田。甘肃镇于隆庆五年大规模推行营田,但因土地贫瘠、缺少水利与牛种等问题,数次调整经营方式,成效仍然一般,至万历十一年裁撤。延绥、固原、宁夏三镇在嘉隆万时期也有营田推行,但相关记载较少。总体而言,九边营田大部分施行时间较短,规模有限。
  明中后期九边营田的兴起亦反映出卫所制逐渐衰败,省镇营兵制不断发展的背景。具体而言,九边营田主要为补救军屯废弛及补充军需而行,其部分土地便来源自抛荒的卫所屯田。此外,营田中的生产者包括卫所城操军与省镇营兵作战部队,但以后者为主;营田的管理由省镇营兵系统的文臣武将主导,卫所武官也有参与;营田收获主要供应边镇,用作修边、买补军马、军饷等。总而言之,明代卫所制与省镇营兵制密不可分。而在明中后期,至少九边地区的省镇营兵制居于主体兵制的地位。
其他文献
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总长度约2900到3200公里,印度河共跨越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四国。印度河作为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河流,自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以来,两国在印度河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上产生了许多纠纷。印巴水争端问题作为一直困扰两国关系的中心问题,主要是由于印、巴两国将印度河水资源争端问题与克什米尔领土主权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上升为一个棘手的政治问题。  面对印、巴两国遭遇
学位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餐饮消费得到了快速发展,在19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形成中占有突出地位。探讨这一时间段的餐饮消费的发展特点与趋势,有助于深化对英国消费社会和消费主义的理解;此外,由于餐饮消费具有国际化特征,对其具体面向的历史追溯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消费主义的特质,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期获得对我国餐饮消费行业的相关借鉴与启发。  除绪论外,文章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餐饮
在中世纪日常生活中,劳动占据了妇女生活的大部分,尽管在生产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不高,但是对家庭生活而言不可或缺。中世纪妇女承担各种各样的劳动,酿酒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妇女的酿造活动不仅可以满足自家的饮食需求,而且还可以将剩余的进行出售以贴补家用。但是随着酿酒业利润的增长以及酒类经营方式的转变,妇女逐渐丧失了这项活动的控制权。  本篇论文主要分为探析中世纪酿酒女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时期酿酒女的生产
学位
冷战环境史是基于美苏冷战造成的环境问题与军事环境史学不断拓展的学术背景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研究领域,是从环境史的视角解读冷战,其所关注的内容是冷战造成的环境后果与其对冷战进程的影响。内华达核试验场作为美国在冷战时期重要的国防军事设施,从其建立、运行以及后期逐渐停止核试验项目都与冷战局势紧密相连。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直接推动了内华达核试验场的建立,随后在此进行的大量核试验不仅加剧了美苏的核军备竞赛而
学位
冷战时期,以美苏为首的各国都进行了大小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开始修建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则是美国在这一领域的重要体现。该公路系统也是美国国家公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宏大的公共工程”,至今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州际高速公路自建设伊始,就不断对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由于公路的特性以及公路建设初期错误的交通发展和规划理念的指导,导致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
本文以转型时期英格兰堂区为研究对象,以亨利八世时期的宗教改革为分界线,对教廷主导下的教会堂区和王权支配下的世俗化堂区,其职能、管理人员构成等方面分别进行展现,并分析由教会堂区向世俗化堂区转变的原因,由此揭示堂区性质变化与社会转型变迁之间的关系。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及学术研究价值,与本选题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相关的概念界定等。  第一章主要探究教
学位
在12-14世纪的英格兰,迎来了中世纪城市的大发展时期,一大批城市被建立起来。而领主城市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领主城市是在英格兰中世纪盛期由地方封建领主通过向国王求得特许状或由自身私自建立的城市。这种城市的类型在中世纪英格兰城市中占比极高,是中世纪英格兰城市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种领主城市,往往含有相当浓厚的封建因素。这些封建因素在领主城市的封建地租、继承金、摊派税,劳役等各种各样的超经济强制
学位
《巴特勒教育法》(Butler’s Education Act),即1944年英国教育法(Education Act of 1944),因其起草负责人、时任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巴特勒(Richard Butler)的名字而得名。1943年7月9日英国政府发布《教育重建》白皮书,提出兴建中学和扩大适龄儿童入学人数,其中公立学校实行入学免费,离校年龄将从14岁上升到16岁。该白皮书很大程度上
学位
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种背景之下,经济社会变革对普通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法的改革日益迫切。约翰·费纽克斯(John Fyneux,1441?-1526)在1495年到1525年间担任王座法庭的首席法官,这期间他对普通法采取了多项重要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的成果以判例的形式保存下来。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普通法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变革的需要,
学位
“忠臣”是孝文帝自始至终的用人标准,在魏晋南北朝忠德沦落、孝文帝“忠”文化深厚独到,以及孝文帝刚刚亲政的背景下,孝文帝于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召集群臣开展“忠佞之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前后,孝文帝以三祭比干、为其树碑撰文的形式,为北魏群臣树立了忠臣的典范;他还梦嵇绍、谈嵇绍和吊嵇绍,显示了“忠孝两难全”情况下其对于忠君的標扬。迁都后,改革进入到语言、服饰阶段,北魏政治重心也偏向南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