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制、市场机制与铁路发展——1912-1937年中国铁路经济思想研究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gil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路作为推动近代世界发展的重要技术变革,不仅促使了19世纪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转变,同时也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1912-1937年),中国产生了丰富的铁路建设运营经验。由于外部形势和内部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频繁变化,中国铁路管理机构及铁路政策均随之剧烈动荡,不同的铁路发展思想从而在政策层面实现并得到检验。在外来铁路发展思想与中国自身铁路发展经验的共同推动下,民国时期的铁路从业者、政治家、学者以及社会大众纷纷对铁路发展中各种问题进行思索,并形成了一系列独具创见的铁路经济思想。现有铁路思想史的研究存在着需要改进和完善的空间:首先,现有研究仅仅关注个别人物思想与政策含义,不足以涵盖当时社会对于铁路发展问题讨论的全貌;其次,现有研究多数是片段式、单一时段的考察,缺乏对民国时期铁路经济思想变迁过程的学理性梳理。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民国时期关于铁路线路规划、运营管理、产业与区域发展相关问题的讨论,研究其背后的理论要素与逻辑脉络,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丰富对近代铁路经济问题的认识;同时也为当前中国铁路领域改革和发展提供历史坐标与方向借鉴;并增进对市场机制与国家能力在近代铁路与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深化对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本文分七个部分对民国铁路发展思想进行考察和分析。
  第一章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基本内容进行说明。其中对“铁路发展思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本文所讨论铁路经济概念的更加偏向于广义层面,即更加关注铁路产业政策、铁路的外部经济特征对区域经济和长期经济的促进等方面;同时也会关注铁路产业内部产权、治理和产业组织问题。
  第二章从经济史视角考察了近代铁路建设与铁路研究群体的发展。铁路发展思想的深入和系统化离不开中国铁路建设实践的推进与研究群体的扩大。相比于清朝末年的快速建设,民国铁路建设因缺乏中央政府推动而缓慢前行。但铁路社团和铁路教育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对铁路发展问题的研究从以往政治议题的附属地位独立出来,趋向系统化和学理化。随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政权的稳固,在中央政府主导下铁路建设重新进入快车道。与之相伴的是关于铁路发展的讨论也随之热烈,特别关注政府和市场如何在铁路运输领域如运价政策、规制政策以及联运制度等问题发挥其作用。最后讨论了民国时期铁路经济学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等问题。
  第三章主要考察了民国时期铁路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思想。中国铁路规划起步于西方国家对华“商务开发”目的下构建的铁路网规划方案,晚清时期经过国内各方讨论后涌现大量以北京为中心、政治辐射为主的全国铁路网规划方案。民国成立后,国人对全国铁路规划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以政治中心和沿海港口为核心节点、开发内陆“富源”、独立自主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路网规划成为共识。在1920年后,由于前一阶段全国性干线铁路建设出现中的空间分布不合理,以及受到国内政治势力分割与对外战争压力增大的大环境的影响,促使区域性铁路规划方案成为学者关注重点。资源开发与人口迁移并重思路下的铁路规划以开发内地资源、建设“自给经济”作为主要目标。本章最后利用近代东北城市化数据发现铁路建设会显著提高当地人口密度但对城市化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这种边疆地区人口增长而不集聚的特点也印证了孙中山等人所提出的“拓荒垦殖”开发边疆的思想。
  第四章对民国时期铁路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演进思想进行了考察。民国时期学者对于铁路与农村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两种思路:其一是通过铁路提供交通运输服务,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生产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扩展农产品产销范围与降低要素成本,从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其二,则是利用铁路自身作为信息、资本和商品中介,促进农村劳动力产业性转移与促进农产品产销结合。民国学者对铁路促进工业发展思想也沿循着两种思路:其一是利用垄断下游产业部门来刺激上游配套工业部门的发展;其二是利用铁路运价的手段去干预资本向内地流动,开发内地的人力、物质资源以及扩大内地市场与需求。本章利用民国东北地区的数据发现铁路开通有效地促进了东北地区工商业人口比例的提高,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五章主要考察了民国时期铁路规制思想。主要通过梳理民国学者从北京政府时期围绕是否采用铁路“直接规制”的争论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并行的思想发展历程,利用规制理论分析了民国学者关于铁路发展模式讨论所反映的思想变迁路径。在晚清铁路政策的失败,促使学者们结合中国国情与西方铁路建设经验,围绕自然垄断与铁路公益性的实现、规制成本以及规制形式等问题展开讨论,体现出规制公共利益论和规制部门利益论之间的差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基于前期讨论成果与官方铁路国营政策的限制,学者们提出经济性和社会性规制并行的主张。在此框架下,政府可将具有更强“公益性”特征的铁路干线纳入国营范畴,而将侧重于完善路网密度、“营利性”更明显的铁路支线引入民间资本建设经营。国家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准入限制、价格指导等手段对铁路公司进行经济性和社会性规制,防止其利用垄断地位损害社会公众利益。从整体上看,民国铁路规制问题的讨论在理论性和政策可操作性上均呈现出逐步深化的特征,“国有为主、民有为辅”的政策较好地结合了国营制和民营制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铁路发展与公益性之间的平衡。本章最后对近代以来规制问题的讨论从规制理论角度进行了评价,讨论了其思想创新性与不足之处。
  第六章主要考察了铁路经营管理思想中运价和联运思想。铁路运价制度特别是分等运价制度随着外国在华经营铁路实践而进入中国,运价制度思想在1930年前后存在着不同的特点:铁路垄断性定价运价与差别运价思想在1930年后被补贴性定价思想所取代,运价政策也从弱监管下的市场自由定价转向对民营和国营实行差别运价监管政策。铁路联运制度在民国初期,主要是由各条铁路管理当局自行推动,发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初步建立了转运公司代理下的联运制度;1927年后,政府铁路管理部门主导下铁路联运制度发生强制性制度变迁,形成了铁道部主导的联运体制。联运制度的变迁实际上是从非联运制度下的低水平均衡向联运状态下的高水平制度均衡的转换过程。
  第七章主要是结论与启示。首先从政府与市场角度来重新审视民国铁路发展思想的变迁过程,发现铁路公共品性质与国家能力之间的反身性是近代以来铁路发展思想的总体线索,以及论述了民国时期铁路发展思想对当前铁路改革的借鉴意义;其次,在当前中国城市化新趋势的背景下对铁路客货运发展方向之争进行再讨论;最后,对1937年之前中国铁路发展思想与印度的铁路保证制进行了横向对比,发现国民政府时期学者所提出的铁路政策是其基础上的补充与完善。
  整体而言,本文认为:(1)民国时期铁路经济思想经历了曲折发展,在1927年政府主导下铁路发展重新加速后,铁路规划、规制政策、运价政策、联运制度以及铁路对区域和产业经济影响等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化而细致,对铁路公共品性质和国家能力反身性认识是贯穿铁路发展思想变迁的总体线索;(2)不同阶段政府和市场在铁路运输领域主导权的转换,推进了学者们对政府和市场所应扮演角色认识的深化,两者的关系逐步从相互对立走向了客观而系统,逐步明确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预期目标;(3)民国时期学者对铁路发展思想的研究,是铁路发展思想和铁路发展现实双向互动演进的动态过程,当中既包括了铁路发展现实对思想形成的约束,也包括了思想对铁路发展情况的反馈以及思想政策化、制度化的演变;(4)在当前铁路改革中则要充分平衡铁路公益性与国家能力之间的矛盾,更加精准地运用市场和政府手段规制铁路行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人们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在线健康社区成为人们寻求在线问诊服务、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平台,也为医生获取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提供了新途径。健康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社区中保持有利地位对医生而言十分重要。此外,医生是在线健康社区的重要参与者,促进医生的持续参与和知识贡献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而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是医生参与在线健康社区的重要动力。尽管在线健康社区已经引起了学者
音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中国网络音乐用户数量巨大。网易云音乐有许多忠实用户,且特色鲜明,因此本文以网易云音乐为研究平台,对用户网络音乐信息行为进行研究。国内音乐信息行为研究的起步较晚且数量较少,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偏向新闻传播学,本研究着眼于网络音乐信息行为及其相关性,可以丰富音乐信息行为的研究角度和内容。  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整理用户音乐信息行为和网络音乐信息行为之间
学位
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对于我国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中,还是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致的贫困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便是问题中的一个突出环节。但现阶段针对精准扶贫过程中贫困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学术研究较少。本文以金融扶贫中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为例,重点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贷款农户的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
2007年-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世界经济中的不确定性骤升,使得经济个体普遍推迟了消费和投资计划。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升高的不确定性又伴随着缓慢的世界经济复苏。而在当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世界其他国家频频发起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可见,对不确定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宏观经济学领域,不确定性研究主要依赖于随机波动率模型。本文以随机波动率模型为基本工具,研究了
学位
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就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新千年时,我国已经宣布基本建成小康社会。近年来,我国党和政府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即是全体人民的小康,不让一人掉队的小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为此做出新的战略安排:从2020——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
学位
随着中国经济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的城市化也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城市的治理逻辑逐渐从规模控制向“优化人口结构”转变,而影响不同居民居住城市选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住房问题,他们根据自身的禀赋结合各地房价对居住城市进行选择,并选择居住模式——买房还是租房。买房和租房有两个主要区别。首先,买房的最小面积要大于租房的最小面积——政府规定最小的商品房面积是30平米而最小的租房面积是5平米,因此在同一
学位
近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持续释放等内外部因素的叠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突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积累的问题与矛盾集中显现。其中,地方政府债务高企和金融体系问题(金融体系效率下降、金融资金空转和影子银行扩张)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掣肘性因素。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与金融体系低效率问题的集中爆发,表明当前经济问题的关联性日趋紧密,对其成因的探究不应机械地拘泥于某
货币交易市场与内汇市场是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于当前金融市场的重要内容。这两种金融市场的形成以近代中国的货币体系为基础,货币流通的区域性和货币的竞争性供给是近代中国货币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产生货币交易市场与内汇市场的基本要件。同时,这两方面的特点也使近代中国的货币市场相对分割,而汇兑市场为地区间的资金流动与货币兑换架起一座重要桥梁,使各地货币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货
学位
已有大量文献对期货市场中的复杂动态进行了实证研究。理论上,当临近交割日时,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会趋于收敛。不过,实证研究表明,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动态关系较为复杂,具有非线性特征,二者常常出现较大幅度的背离。另外,价格发现功能是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即期货市场会充分反映基本面信息,期货价格会等于基本面价值。实证研究表明,期货价格波动剧烈,很多时候会与基本面价值相背离。此外,期货价格还表现出波动聚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