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监狱叙事话语的嬗变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zhuzhenx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狱叙事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较少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从监狱叙事的角度切入,梳理并分析了1949—2010年期间文学叙事中监狱的呈现方式及嬗变历程,考察了各个时段文学监狱叙事的不同思想风貌和价值追求,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外因与内因,揭示了中国当代社会变迁过程中种种引人深思的文化心理现象,本文将之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监狱叙事话语的隐喻。从历时维度看,中国文学中的监狱叙事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向自觉演变的过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监狱叙事基本上处于不自觉状态,监狱题材的非独立性、叙事话语的神话化是其重要表征,但是作为当代文学监狱叙事的渊源,中国古代文学监狱叙事中所凝结的某些文化价值仍然时常会出现在当代文学监狱叙事的话语之中。随着中国监狱体制文化的现代转型,近代文学中出现了以《活地狱》为代表的具有某种自觉性的监狱叙事,其自觉性主要表现为对西方监狱体制的向往以及这种向往所包含的“现代性”诉求。中国现代文学监狱叙事已经完全自觉,监狱题材的独立性、叙事话语的政治性和文学表现的深刻性是其主要特征。然而受意识形态影响,这些叙事大都在不同程度上遮蔽了中国监狱体制改良的现代化成果。而综观中国当代文学史,可以看到监狱叙事的出现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中,较为集中地出现监狱叙事的三个时段是:“十七年”、新时期和新世纪以来的十年。在这三个时期之间存在着两个较为明显的低谷,即“文革”和上世纪九十年代。这种波动性从一个具体的维度折射着中国当代社会变革的曲折历程。从人文视角看,中国文学监狱叙事的历史演变表明: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人”的认识和要求有所不同,作家创作的理念和心态因此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监狱叙事呈波动性发展的重要原因。大致而言,“十七年”文学监狱叙事侧重于建构新的政治体制所需要的“纯粹的人”,作家的创作深受政治元话语的支配;新时期文学监狱叙事重视对“人”的价值重构和对法制社会的呼吁,重塑“理性的人”是其首要人文诉求;新世纪文学监狱叙事初步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由于主流文化、亚文化以及学术性文化对监狱叙事的全面参与,此时期的监狱叙事的人文意识更为明确更为深刻。这三个时代的监狱叙事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但是也较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当代思想解放的历程。而文学监狱叙事出现低谷的两个时代,也正是中国在政治或经济体制发生重大转变的时代。本文认为,“文革”时期的“政治狂欢”和九十年代受经济潮流影响出现的“文化狂欢”,都在某种意义上制约着人们对社会边缘群体的深度关注。总体而言,中国当代文学中最能代表时代人文特征的监狱叙事作品分别是:“十七年”主要由政治精英创作的监狱叙事作品、新时期主要由文化精英创作的“大墙文学”和新世纪出现的“亚文化”型监狱叙事作品。在对中国当代文学监狱叙事进行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本文建构起自己的论述框架:从史的角度重点论述“十七年”、新时期和新世纪这三个时段的文学监狱叙事,着重突显它们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关怀。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对本文所关注的对象和使用的批评术语进行界定,并在参照和审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话语生长点。第二部分“走向自觉:中国当代监狱叙事的历史渊源”,主要对中国文学中的监狱叙事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简要梳理,论述了文学监狱叙事的“自觉性”的应有要素以及中国文学中的监狱叙事走向自觉的曲折历程,目的是将中国当代文学监狱叙事纳入一种具有历史谱系意味的背景中进行观照。第三部分“建构正典:‘十七年’监狱叙事的话语伦理”,主要从该时期文学监狱叙事话语的建构机制、时代特征和政治伦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重在分析监狱叙事与其他类型的革命叙事的共性与差异,并强调了政治对文学的介入不仅影响到此时期文学中的监狱意象构成,更影响到其深层的价值追求。本部分的最后一节主要讨论了“文革”时期“十七年”文学监狱叙事及其作者的遭遇,这种遭遇从一个层面表现出“十七年”文学监狱叙事中种种价值追求的负面效应。第四部分“重构价值:新时期‘大墙文学’的启蒙诉求”,分析了新时期社会普遍关注监狱的现象及其文化心理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突出了从维熙和张贤亮创作的“大墙文学”在价值追求层面的分化。本部分的最后一节主要对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监狱叙事的“断裂”现象进行分析,并将之视为当时社会“人文精神失落”的一种表现。第五部分“走向多元:新世纪监狱叙事的‘深度叙事’”,重在描述主流文化、“亚文化”和“学术文化”全面进驻文学监狱叙事的现象。这不仅是监狱叙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社会文化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现。当然,认识到这种成熟并非就意味着当前监狱叙事的完美。笔者在本部分的最后一节就表达了对中国当下监狱叙事在艺术和思想两个方面存在的缺失的关注和焦虑。第六部分“结语:从政治的到隐喻的”,试图以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姿态结束本文,重在以一种感性的表达引起人们对文学监狱叙事及其隐含的文化心理内涵的关注。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的写作意图在于,从历时维度和人文视角阐述监狱是如何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讲述出来的。不仅如此,本文还指出了,各个时代对监狱的讲述不仅在质上不同,量上也不相同。通过这种历史性的描述,本文试图揭示当代文学对监狱的这种讲述本身的“真相”:每当中国社会“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有关监狱的叙事就会集中涌现;每当中国社会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有关监狱的叙事就会消隐。这就是本文所谓的“隐喻”。
其他文献
<正>化学平衡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恒温、恒压是化学实验和化工生产中常见的条件,该条件下平衡移动的正确判断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辩证观点和
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生产力快速发展、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但是与之伴随着的则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枯竭。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不断升温,各种环境生态问题
<正>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杭州市基层矛盾调解、法制宣传网络,全面推进民主促民生、民主促发展、民主促和谐,2009年11月,杭州市开始在六大城区试点开展"律师进社区"活动。通过
产业结构问题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六大重点课题之一,“十二五”规划纲要又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后五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能否实现合理化及高度化直
比较水提、酶解水提等提取方法对水溶性多糖提取率的影响;以提取温度、碱浓度、酶活力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并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所提多糖的多糖含量,确定获菩碱溶性多糖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文论话语之争,聚焦于如何重建中国当代文论,衍生出本土化和西方化两种不同的入思方式,前者倡导中国文论民族特色之阐扬,主张藉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来重
砷是忆知的危害最严重的农田污染物之一。土壤中过量的砷不仅危害植物生长,而且能在植物中累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类健康。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因
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病”使得城市政府承担了更大的提供公共品的支出责任。城乡之间的差别使得城乡政府在公共品的提供范围、供给能力方面、城乡居民对公共品需求的
<正>1、防治便秘和压挤症近年我国便秘和压挤症(包括下肢静脉曲张、痔疮、裂孔疝及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发病率不断提高,其主要原因是膳食纤维素过低。膳食纤维具有很强的吸水
为了降低大功率LED的封装热阻,本文采用加成型室温硫化硅橡胶为基胶,粒径为4.9μm的Al2O3和1μm的ZnO以及粒径分别为10μm,2.2μm,30μm和6μm的AlN填料组合使用,研制了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