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zy1990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探讨都市文化的发展与20世纪都市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之间的关系。20世纪是一个风云动荡的世纪,中国社会以现代性为基本脉络转型变化。在社会转型与变化时期,女性自身的道德因素及其变化都能够得到清楚地显现,女性身上可以更明显地反映出社会变化的内涵。中国新文化的建立是一个极具颠覆性质的过程,特别是女性解放过程呈现为文化极端姿态。反映在女性形象上就是一批言行有悖于流行的社会行为规范,不被传统的道德伦理所认可的女性的出现,北方称为“作女”,南方称为“巫女”。她们具有某种创造性,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破坏性。清末民初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给女性提供的就业条件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自由、平等观念的吹拂,张恨水等通俗作家的笔下就出现了一批以“自由”为灵魂,呈现出启蒙现代性的“都市自由女”。20世纪20年代末,围绕着国家与民族现代性建构,中国都市文明继续破旧立新,以革命的勇气与精神,营构成另一种都市文明。革命现代性构成一种硬性的海派文化。时代女性将革命激情与身体狂欢并置,以其魅力、魔性、神性诠释着20世纪20年代末的都市文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都市在殖民地化进程中达到了全新的高峰,体现在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等海派作家笔下的就是一批游弋于其中“都市摩登女”,她们生动地体现出都市的表征,传达着都市的脉动,表达了都市情绪。新时期以来中国都市文化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继而又呈现回归的态势,中国都市女性形象的现代性建构也呈现为建构、解构与重构的发展轨迹。“巫女”形象表现出对于女性解放之途的探寻,她们以突围姿态为女性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带来重要意义。都市化为女性的解放带来了契机,但与此同时,她们又陷入了将自身物化等另一生存困境。都市“巫女”以其破坏力冲击了传统菲勒斯中心文化,但因长期以来父权制社会的男性中心的潜在立场,所以在男性书写的先锋姿态下,她们一般仍难于为时代与社会所接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性对抗的文化局面的存在。如何达成双性同体、两性和谐仍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文学作品对于女性的书写无疑是文化发展潮流的表现,女性形象蕴涵着都市文化的精神特征。同时,女性形象的发展历程也昭示出中国都市文化的未来走向:中国的都市文化正朝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向发展的轨迹,并朝着个人、民族、国家三位一体齐头并进的目标阔步前进,共同建构人类文明。本论文除结论与结语以外,共分五章来探讨20世纪都市女性形象与都市文化的关系。绪论部分从众说纷纭的都市“新女性”现象与世纪之交文化困境等现实背景出发阐明女性文化与都市文化现代性建构的重要意义,并对女性学、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的研究现状进行探析,同时阐述了女性形象与都市文化之间的关系。本论文从巫文化背景出发,把一些都市文学作品中对传统行为规范构成冲击的人命名为“巫女”,最后提出了论文的写作思路。第一章主要厘清了“巫女”形象与都市化,“巫女”形象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解析了在长期的文化的积淀中,人们对于女性态度的两极型的思维模式代表着人类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统治秩序对于女性的征服策略。同时肯定了都市“巫女”突围表演的建构意义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接受。第二章主要论述启蒙现代性与清末民初都市自由女之间互促互进的关系。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少五四女青年完成了由传统定位的贤妻良母到国民之母的角色转换,她们以激进的姿态演绎了一种新的都市摩登,体现在张恨水、李涵秋、网蛛生等通俗作家笔下就是一批站在时代前沿的“自由女”。她们是从里到外都散发着崭新气息的人物,包括全新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大局观念、豪迈气派等等。都市自由女的言行标志着女性对几千年三从四德行为规范颠覆后重建女性叙事话语的一种努力。第三章论述了革命现代性与时代女性之间的关系。革命现代性是与新感觉派笔下的情绪柔靡的、软性的海派文化相对应的一种硬性的海派文化。时代女性的出现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当革命处于低迷时期,革命的狂热所积聚的强烈的力比多无处喷发,在茅盾等革命作家笔下,革命力比多便移情于这批时代女性形象塑造中。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茅盾等革命作家对时代女性身体话语的表现呈现出清晰的流变轨迹:由于五四个性解放以恋爱自由为基本内涵,以身体的解放为标志,革命初期的时代女性往往将革命激情与身体狂欢并置。渐渐地茅盾、蒋光慈、白薇等革命作家的女性形象塑造开始消除身体的享乐意义,让其回归某种的原始激情与生命力,向着一个新的有待整合和开始的革命目标迈进。当阶级话语占压倒一切的主导地位时,身体由目的降为工具、手段。由此可以看到革命叙事关于身体主题的一种向文化传统的变异回归的倾向。时代女性在都市文学画廊中,由于革命的感召,焕发出独特的异彩。她们显现出强健旺盛的生命力。与清末民初的都市自由女相比,她们更显得“底气充足,精力弥满”。从这类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出,革命对都市文化产生重要影响,都市文化又改写革命精神,对革命做出另外的诠释。时代女性借助革命风潮翻云覆雨,似乎扬眉吐气。但在革命的表象中,传统本质依然难以更改。第四章论述世俗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与都市摩登女之间的关系。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海派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生动地传达了都市的表征,把握了都市的脉动,表达了都市情绪。女性与城市形成互文,互相言说,相互诠释,女性形象完成了对都市文化的体认与表现。海派通过都市摩登女的想象映射出中国都市文化对西方异质文化的接受。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在海派的先锋姿态下,仍蕴含着典型的传统男权中心叙事话语。第五章论述新时期以来都市文化建构、解构与重构的现代性发展历程与世纪之交都市“巫女”形象的文化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调整城乡差别和灭除小资产阶级情调,都市的发展受到压抑。都市文化备受抑制并濒于消失与变异,革命狂欢和身体退隐成为这个时代都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新时期以来,都市进入又一轮迅猛发展时期。都市文化的发展影响着女性形象的建构。特别是一些独具个性的“巫女”形象,突出体现着世纪之交中国文化从现代向后现代转型继而逐步回归的特点。在陈染、林白等作家笔下,女性形象以一种文化身份上的“僭越”,将女性性别书写纳入文化反叛的格局中,从而实现女性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在她们的笔下,女性真正有了觉醒的自我意识,也才真正有了自己的精神性别。卫慧、棉棉笔下的女主人公纵情自我,一任生命抓住现实存在及时享乐,放纵生命恣意妄为,带有典型的后现代渎神的色彩。盛可以、缪永等作家笔下的主人公却已厌倦这个“以炮为礼的时代”,开始重新向往浪漫与激情同在的爱情,责任与义务并重的家庭,认识到“唯有情感是神圣的”,可以见出,后现代主义女性形象伴随着文化趋向开始走向现实主义的回归。结语部分总结了20世纪都市“巫女”的突围表演体现出的怀疑的勇气与创造性、批判性的内涵,以及这种精神内涵与20世纪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互相影响、互相诠释又互相促进的关系。辨析了新女性系列中的知识女性与都市“巫女”不同的文化接受,阐释了男女作家“巫女”书写的异质性及其文化意蕴。最后预测21世纪都市文化未来走向,那就是回归道德、寻找规范。
其他文献
考虑到在我国实施需求侧响应可能使得电网企业不能有效回收需求侧响应的成本,且由于发电公司实际上是需求侧响应的最大受益者,因此需要在电网企业和发电公司之间建立一个利益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无线通信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逐渐覆盖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与此同时,无线终端产品的设计和应用也越发的成熟和规模化。对于无线终端
北京有大量采用房山大理岩制造的石质文物,这使得北京大理岩力学性质的研究对于科学指导文物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文物本体取样困难,难以获得其力学参数。因此本文
<正>1993年,第三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北京举行。在众多的美术作品中,有一件雕塑作品特别引人注目。作品为一尊由金属材料焊接而成的象形人雕塑,作品运用装置艺术形式,组拼并置
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的理论。“免疫系统”论是在公共受托责任发展到受托社会责任阶段、
文章以广西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教学实践为例,通过采取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自主学习,采用创意训练方法,开展主题式训练,打破传统作业形式,设置多种作业评价方
我国严峻的流域水污染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而目前的流域水污染治理模式却难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针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管理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所存在问题,提出了
2014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大,水资源紧缺状况日趋严重。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水资源,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可持续提高,是摆
<正>集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是个体与集体的相互融合,是社会文化形态下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在底层社会里,我们看到,一个人所知道并相信的东西往往也为绝大多数人所知道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