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6243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私权,是权利谱系中的新生力量。它在晚近获得侵权法上承认之后,又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宪法领域展开。隐私权是一项基本权利,从各国的实践看,这一命题已逐渐成为一项共识。但是,从理论上以及我国的现实看,对于这一命题的深究仍有必要。本文的论述就是围绕这一命题展开的:通过隐私权的历史、理论和现状的系统梳理,从隐私权在宪法领域展开的现象出发,从兴起原因、学理基础和实证分析等三个角度,论证隐私权是一项基本权利。
  隐私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公私领域的区分,随着人类个人主体意识的增强,个人隐私逐渐在人们的观念形成并获得正当性的地位。隐私观念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法律化的趋势。1890年,美国学者沃伦和布兰代斯在《哈佛法律评论》(第4期)发表的《隐私权》一文中,首次系统提出了隐私权理论。此后,隐私权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承认。但与此同时,隐私权概念的问世也带来了理论上的纷争,出现了“独处权理论”、“信息控制权理论”、“亲密关系理论”和“人格权理论”等多种学说。虽然目前仍无法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隐私权定义,但是,隐私权概念确有必要。对于个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的隐私领域的存在,构成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客观基础。本文从实际出发,将隐私权界定为私生活权。这样界定虽然宽泛,但是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隐私权的法律化,并没有停留在侵权法层面。随着实践的发展,隐私权在宪法领域展开。1965年,美国最高法院在Griswold v.Connecticut案的判决中,第一次将隐私权确认为一项具有宪法位阶的基本权利。虽然美国最高法院对宪法隐私权的确认具有某种偶然性,但同时也看到,这一权利的确认是与其保护个人隐私的宪法传统相关联的。自Griswold案后,宪法隐私权不仅在美国的宪法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巩固,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多数国家宪法实践的承认。虽然承认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毫无疑问,对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
  那么,究竟为什么宪法隐私权会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兴起?私法自治原理的衰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原来受私法自治原理庇护而享有优位地位的私权(包括隐私权),失去了这一屏障,而不得不直接面对国家权力。于是,便有了隐私权宪法保护的问题。与此同时发生的国家影响力的全面扩张,又使隐私权的宪法保护问题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要求。而隐私权概念的不可替代性,则使这一现实要求转化为宪法隐私权这一基本权利。
  现实发展的需要,是推动隐私权在宪法领域展开的原动力。但是,从宪法学理论而言,隐私权的宪法地位仍需要理论上的论证,毕竟这是一项在多数国家的宪法中仍没有明确规定的基本权利。没有宪法上的明确规定,也是美国学者反对宪法隐私权的一个最重要原因。但是,从基本权利的理论看,宪法文本是对基本权利的不完全列举,基本权利也不因宪法文本的列举而有不同。因此,没有被载入宪法的基本权利,并不影响其作为基本权利的属性。为论证隐私权是一项基本权利,学者和法官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例如求诸历史传统的方法,“惊扰良心”的方法和基于人格尊严的方法等。这些论证虽然并非无懈可击,但是同样建立理性论证的基础之上,呈现出一种司法理性。本文赞同他们的结论,并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即基本权利与民主的关系中,来论证隐私权的基本权利属性。本文分析认为,由于隐私权为现代社会保障和促进民主所必需,所以,隐私权必定是一项基本权利。
  宪法隐私权的正当性,不仅从其对民主社会的重要价值中得到证明,也在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司法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伴随着司法实践的展开,宪法隐私权逐渐在私人空间、私人事物自决、信息自决等多个范围,为私人领域构出一道有力的防线,从而防止了国家权力对公民私生活的过多干预。具体而言,宪法隐私权,为个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及人的身体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护,从而有效地阻止了国家权力对私人空间的非法侵扰;捍卫了个人对自身私人事务的决定权,从而避免了公民因过多卷入公共事务之中而丧失自主性;承认了个人在虚拟的数字空间中的自主地位,从而保证了资讯社会个人信息的合理利用。从现实来看,宪法隐私权的不断扩展,动态地消解了由于国家影响力扩大而导致公民主体地位削弱的危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国家统治的正当性。宪法隐私权的现实价值在与国家权力的较量中不断被释放出来,其正当性也在这些较量的经验和实践中不断积累。
  通过以上三个角度的论述,本文确认,隐私权应当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权利。面对二战之后握有庞大资源和先进技术的国家对公民私生活权利形成重大威胁的现实,同样处在网络资讯时代的中国,宪法隐私权的保护也同样的必要和迫切。在中国,隐私权也同样应当成为一项基本权利。
其他文献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作为重要内容进行部署,为做好新时代基层治理工作明确了基本方向。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卷中国,在极短时间内就感染了数万人,甚至造成上千人死亡。这场疫情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农村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区域,更是凸显了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和作用。  本文以山西省石楼县Z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疫情期
文化交流是国家间交往的重要载体。文化交流活动是增进国家间、民族间了解和友谊的桥梁和纽带,能够促进国家间经济、政治、科技等多个领域合作,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和谐共处和繁荣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与俄罗斯互为彼此最大的邻国,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有良好的文化交流基础。2019年中俄两国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标志着两国将进入一个全方位大发展的新时代。对于二十一世纪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研究
哈尔滨有着辉煌的革命历程和光荣的革命历史,作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哈尔滨的革命活动为我国的全面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侵略以及国民党的针锋相对,英勇的哈尔滨人民从未停止过抵抗,哈尔滨在革命战争年代经历的苦难是那个时代悲剧的缩影,全市人民进行的英勇抵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开始广泛在中国传播,哈尔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最早接受马列主义的洗礼,中共哈尔滨组成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基础性问题,“0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入党的新生力量。据调查,绝大多数“00后”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入党意愿强烈。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因素的影响,“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并由此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入党动机。如何端正“0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事关大学生自身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事关中国共产
生态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羁绊。20世纪下半叶,受人类中心主义等价值取向的影响,生态问题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危害和力度进一步加深。为此,必须确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调的生态价值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生态价值观,来客观评价人类自身决策与行为的得与失。历史唯物主义生态价值观是围绕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普遍性、基础性和现实性问题来展开,并用哲学视角进行分析总结而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思
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直接的影响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命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阶段,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加之科技革命引起的现代化过程产生了种种束缚,正在逐渐消解着人的本质。因此,只有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方方面面都遵循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才能重新发现人的价值,提升人的主体地位。对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
学位
习近平人民观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新时代,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不懈努力下,我国的扶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也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另外,抗击新冠疫情也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这些重大的历史成就和历史变革,充分彰显了习近平“为了谁、依靠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生
学位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展现出了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和非常独特的个人魅力,他的讲话备受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国内外对习近平的讲话评价非常高。习近平语言艺术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领域开展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和指导方法。习近平语言艺术是以习近平为主体,以其发表的讲话、文章和著作为载体,为了使接受者更容易接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新的治国方略,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使客体更加
学位
情节加重犯作为我国刑法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犯罪形态,包含着重要的刑法价值,对于情节加重犯的理论研究,将对司法实践中的罪数判断和刑事处罚产生影响,以使罪刑设置更加公正和合理。本文分六个部分,从情节加重犯的理论属性入手,以加重情节为重点,对情节加重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归类,并对其罪数属性及完成形态等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论证,最后对刑事立法模式进行评析并提出建议,从而明确情节加重犯在刑法理论中的地位,并与其他罪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民事公益诉讼,即利用民事诉讼程序进行的公益诉讼问题。民事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团体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侵犯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不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相对人法律责任的民事诉讼活动。公益诉讼是西方国家重要的诉讼活动,尤其是在美国和印度,公益诉讼是通过审判形成公共政策的机制和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我国公益诉讼越来越多地提交到法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