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比较在硬膜外麻醉下,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和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二者的镇静效果、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闭环靶控组(P组,n=30)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n=30)。患者麻醉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和苯巴比妥钠100mg。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监测心电图(ECG)、无创动脉血压(MAP、SBP、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02)、脑电双频指数(BIS)。选择腰3-4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3cm,术中使用0.5%罗哌卡因维持麻醉平面。麻醉阻滞平面出现后,D组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0.8ug/kg,时间为1Omin,继以0.4ug/kg/h持续泵入,手术结束前20min停止。P组患者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设置初始血浆浓度为0.6ug/ml,调节幅度为0.2ug/ml,术中BIS值设定在60~80,术中以患者的BIS值为反馈变量,自动调节丙泊酚的血浆药物浓度来维持目标BIS值,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所有患者达到满意的镇静深度时开始手术,记录患者入室后(T0)、静脉输注镇静药物前(T1)、切皮时(T2)、手术开始后30min(T3)、手术开始后60min(T4)、手术开始后90min(T5)、手术结束时(T6)、患者离室前(T7)共八个时间点的MAP、HR、SpO2、BIS、警觉/镇静评分(OAA/S),以及术中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寒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术中因镇痛不足额外使用舒芬太尼的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身高、ASA分级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T0时间点相比,D组和P组患者T1~T7各时间点的MAP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5各时间点,P组MAP下降的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与T0时间点相比,D组和P组患者T1~T6各时间点的HR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6各时间点,D组的HR在均显著低于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中均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水平。T2~T7各时间点的BIS值和OAA/S评分均显著低于T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6各时间点,D组患者的BIS值低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OAA/S评分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不良反应的对比中,D组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显著低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因镇痛不足而使用舒芬太尼的情况。结论:闭环靶控输注丙泊酚和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均能为硬膜外麻醉提供满意的镇静效果,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没有显著区别。二者相比,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在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上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