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缺乳的发病机理与证治规律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wang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产后缺乳的患者日渐增多。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临床疾病谱的改变,产后缺乳的病因病机也与过去有许多不同,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现代医学目前对于产后缺乳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案,理论和研究多以神经内分泌学为基础,认为乳汁的分泌和排出受到十分复杂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其治疗有用VitE、胃复安等,但疗效不佳.中医学目前还没有从现代生活及临床实际出发对产后缺乳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进行过深入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因此,为了达到联合国和国务院确定的母乳喂养率的目标,提高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需要对产后缺乳的发病机理与证治规律进行深入总结和研究,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无论对于医学的发展还是对于优生优育,都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中医药在治疗产后缺乳方面具有相当明显的疗效,同时中草药也具有价格的比较优势,因此,充分挖掘这一潜能,将会给产后缺乳患者带来福音。   产后缺乳多发生在产后2~3天至半个月内,也可发生在整个哺乳期,中医学多称“乳汁不行”或“乳汁不足”。主要临床表现为产后乳汁分泌甚少或全无,不能满足婴儿需要,乳房松软不胀,乳汁清稀,或乳房胀硬疼痛,乳汁浓稠。产后缺乳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有“产后乳无汁候”,《经效产宝》有“产后乳无汁”等。   母乳是婴儿天然最理想的食品,正常情况下,产妇乳汁的质和量都会随着婴儿生长的需要而自然增长,且泌出的乳汁含母体的免疫球蛋白,婴儿食用后可增强免疫能力,这是牛奶、奶粉或其他人工喂养食品所不能比拟的。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从婴儿的健康着想呼吁母亲们周母乳喂养婴儿最少要4个月。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及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婴儿出生后纯母乳喂养4~6月者必须达到40%,母乳喂养率须达80%”。我国目前产后1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为47%~62%,产后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为16%~34.4%。纯母乳喂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乳量不足,据统计产后1个月内及以后母乳喂养失败因乳量不足者约占34.39%。因此,防治产后缺乳对于提高母乳喂养率,保证婴儿健康,实现我国及全球母乳喂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首先总结了古代医家对于产后缺乳的病因病机认识。古代医家认为气血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经、孕、产、乳无不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妊娠期需气血养胎,分娩时靠血濡气推,产后则气血上化为乳汁以营养婴儿。认为乳汁主要由气血所化生,气血的盈亏状态直接影响产后乳汁的分泌量。乳房通过经络与天癸、冲任二脉、肝脾肾有着密切联系,这些经络脏腑功能失常,都会影响气血的生化和运行,导致产后缺乳。古代医家认为天癸源于先天,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在妇女生理活动中,始终对冲任、胞宫起作用,影响着妇女的经、孕、胎、产、乳等生理活动。冲脉为气血要冲,任脉总司阴精,与妇女的月经和胎产、哺乳有密切关系,如果冲任二脉气血亏虚,经气紊乱,则影响乳汁的生化和排泄,就会造成产后缺乳。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功能健壮,气血充足,为产后乳汁来源提供可靠的保证。产后脾肾亏虚会导致气血生化乏源,乳汁生成不足。肾精又为化血之源,直接为胞宫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肝主疏泄,肝气郁滞会导致乳汁疏泄不畅,乳汁排出受阻造成产后缺乳。   古代医家认为产后具有“多虚多瘀多寒”的体质特点,主要表现为产后元气大亏,伤损奇经八脉,气不足而血亦虚;阴血骤亏,百脉空虚,恶露未尽,又多瘀血;气虚失温,卫外不固而多寒,所以“多虚多瘀多寒”是产后重要的体质特征。古代医家多将缺乳的病机归纳为气血虚弱,生化不足,无乳可下与气滞血瘀,乳脉壅塞,乳不得下两个方面。治疗产后缺乳多以补养气血和舒肝理气通络、活血化瘀法为主。   笔者在总结研究古代医家对产后缺乳病因病机认识和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临床实际,认为产后缺乳的主要病因病机特点是气滞血瘀、正虚邪实。产后缺乳多在体质虚弱基础上,感受外邪或者摄生不慎,饮食情志刺激,导致气血瘀滞,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其中气血亏虚,正气不足是病理基础,邪气阻滞是主要病因,感受外邪,脏腑受损是重要致病因素,摄生不慎,内生痰湿是病因特点。   鉴于产妇具有“多虚多瘀”、“易虚易瘀”的病理特点,以及产后缺乳病因病机的复杂性,产后缺乳的辨证论治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绝不可拘泥于一方一法,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必须细心分辨,审证求因,灵活掌握,应在常法之中取其变化。笔者认为辨虚实寒热是产后缺乳的辨证要点,虚实夹杂当细辨,寒热相错宜细分,表里相兼应斟酌。由于产妇具有“多虚多瘀多寒”的体质特点,在产褥期又容易肝气郁滞,感受外邪或者食伤脾胃,痰湿内生或者瘀血停留,阻滞经脉,所以产后乳汁缺乏,可有虚实完全不同的证型,同时更容易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使辨证和治疗都非常困难,临床宜谨慎分辨,不可把虚证认为是实证,也不可误实证为虚证,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在治疗产后缺乳时,既要照顾到“产后多虚多寒”的特殊生理特点,也要掌握辨证论治原则,详细辨审其寒热属性,不要不问原因,概行大补,以致化热耗伤阴血或使气滞加重,乳络更加不通,进而加重缺乳程度。由于“产后多虚”的特殊生理变化,故常见表证兼里证的复杂证型,临证要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从整个病情来加以诊断,细心鉴别和分析表里的相互关系及兼夹,做到解表不伤里。   根据现代临床产后缺乳的病机特点,笔者认为扶正祛邪,补虚泻实为产后缺乳的重要治疗原则,以虚为主者以补虚治本为主,虚实兼半以攻补兼施,实邪为主应以泻实治标为先,要滋补不留邪,祛瘀勿伤正,“勿拘于产后,也勿忘于产后”。临床主要采用中药治疗,根据乳房局部的变化,结合全身症状,分清虚实,虚者补,实者通。   产后缺乳因气血虚弱,生化乏源,治疗应以调补气血,扶正补虚为主。产后多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产后虚证日渐下降,实证日趋增多。外感内伤,气机阻滞或产后实邪内积者,治疗以祛邪泻实,疏通经络为主要原则,但由于产后有多虚的体质,要适当兼顾,不可一味使用峻药猛攻,以免损伤气血,引起乳汁生化乏源,加重产后缺乳。本研究认为补益气血,祛邪通络为主,多法配合是治法核心,常用治疗方法为补益气血、宣肺散郁和理气通络,由于产后缺乳的病机复杂,因此经常需要与活血化瘀、润燥通下、清热凉血、补肾通乳、化痰祛湿、健运脾胃和养心安神等方法相互配合使用,以提高临床疗效。本论文还对针灸、按摩等多种其他非药物疗法加以研究,通过多种方法治疗以提高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能力。另外,除了积极治疗产后缺乳外,产前积极预防、产后合理的饮食生活调摄对防止产后缺乳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体现和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就是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医家对于产后缺乳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辩证治疗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临床提出了产后缺乳的病因病机特点是气滞血瘀、正虚邪实,辨证论治当着重辨虚实、寒热和表里,提出了以补益气血,祛邪通络为主,多法配合的治疗原则,更为符合临床实际。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医家对产后缺乳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治疗经验,而且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概括出了气滞血瘀、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和提出补益气血,祛邪通络为主,多法配合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可有效的指导临床防治产后缺乳,提高临床疗效。另外,本研究还提出了现有研究中的欠缺与不足,在以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深入探讨。
其他文献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是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涉及的面很广,其中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教学过程优化和教学效率高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两条: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飞快发展,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强了人才培养力度.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数学实验教学积极应用了几何画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与技能性相统一的学科,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
连续执教三年六年级,在教学《圆》这个单元过程中,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些经验,更是遇到了一些问题,不得不去研究它,以求寻找对策.在此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强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将抽象化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简单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本文就是
目的:探讨定志丸加减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轴的影响。  方法:  1、分组:将50只3周龄健康花色的雄性豚鼠随机分5组,每组10只,分别为:A组为空白组,B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家庭、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困生的出现.要实现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切实提升,就必须首先分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影响因素,然后对症下药.
教师要注意数学教学必须要紧密联合生活实际,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同时还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情境教学模式启发学生
《2011版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数感其实就是一种数学素养,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数有敏锐的感受力,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
在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是怎样让学生高效地获得新知,在数学方面获取新知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有效呢?著名教育家赞赞可夫说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