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消逝的“摩登时代”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in1987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文学怀旧”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追忆或题材的流行,它们同时也反映出了作家的价值取向与精神立场。上海文学怀旧作品通过对旧上海的文化追忆和想象,使城市文化身份问题浮出了水面。城市“文化身份”问题的出现和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有关,也和文化身份认同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困惑、失落有关。本文通过对上海文学怀旧作品、作家及怀旧原因的分析,尝试分析“文学怀旧”与上海城市文化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文化建构对于上海城市文化身份的过去和未来的意义与不足。本论文分的正文为三个部分:第一章简要回顾了“怀旧”这一概念的来源、历史演变以及其与现代性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现代怀旧的三个方面:回归式怀旧、反思式怀旧、认同式怀旧以及怀旧与审美之间的关系。第二章首先简要地回顾了上海都市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其次,分析了上海文学怀旧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作家与上海文学怀旧作品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纪实”性的散文类怀旧作品和“虚构”性的小说类怀旧作品(以王安忆的《长恨歌》为例)。第三章在第二章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指出了上海“文学怀旧”中建构的上海城市文化的特点:精致而审美的日常生活,浪漫自由的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优雅都市,中产阶级话语的建立与扩张,并指出了上海城市文化身份建构的意义与不足。结语部分简单地总结了上海怀旧的特点与意义,也提出了维持上海城市文化身份建构的合理性是“协商”和“对话”,而不是以各种形式的“中心论”取而代之。这种建构上海城市文化的原则,表现出了文学创作不应该忽视当下的社会环境,也不应该一味地迎合主流的意识形态而失去了挖掘城市文化精神的企望。
其他文献
本文回顾和评述关于储备货币构成问题的国际文献及其发展。这一领域的国际研究,集中于在总量层次上分析全球和国家集团储备币种结构的决定因素与在国别层次上选择最优的储备
本文介绍了一种最新研发的履带式煤矿井下液压吊装车,它不仅为井下吊装领域实现机械化填补了空白,而且大大提高了矿井的安全、环保指数。
在我国,艺术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属性至今仍不清晰。作为一个交叉性专业,有着内在的优势,也有一定的劣势。无论从该专业的培养方向,还是专业建设特点,以及与其他相邻专业的关系
高校是文化的集散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向国家输送各种专业人才的基地。同时高校教育在对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风尚起着舆论导向的作用。高校校园体
根据有关数据,由于双休日制度的实行和“减负”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加上寒暑假和国定假日,我国青少年学生目前的课余时间已经占据了全年近二分之一的时间,如何利用好这些时间,
<正>随着气温的不断降低,如何使收获的鲜藕和莴笋安全过冬,保持新鲜、脆嫩,防止营养价值的降低,卖上一个好价钱,已经成为广大农户关心的问题。
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职学校出现班级人数增加,规模扩大等现象,班级的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出现新的问题。这也是本文对班级凝聚力研究的现实意义,对中职学校
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有90%是通过视觉通道为人体所感知,色彩因素产生的视觉冲击大于形状等其他因素,环境与人机界面的色彩影响人的操作精度和心理情绪状态,对工作产生很大影响
抗战时期,抵抗外侮的民族矛盾激烈,恰好也是中国人民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改革愿望最强烈的时期,考察民主政治与民族兴亡的关系,抗战时期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对象。关于抗战
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高目的。就学校教育而言,实施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思想品德课因其特定的功能定位决定其对生命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其他学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