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转化及小麦小孢子培养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y2767562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中国和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病虫害严重影响着其产量,因此培育高产、抗病的小麦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培育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具有历时长、效率低、目的性差等缺点,所以采用新兴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向小麦转入抗病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实验一以小麦愈伤组织为受体,利用农杆菌菌株AGl1将大麦Mlo反义基因导入不同基因型小麦:核生3号、扬麦158、烟优361.从核生3号和扬麦158两种基因型小麦获得23棵转基因植株,PCR阳性频率分别为1.9﹪和2.8﹪.PCR及Southern分析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并遗传给后代.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压力的存在对转基因植株的获得至关重要,在无筛选压力下未获得转基因植株.7棵转基因植株移栽大田后正常结实.将转基因植株种植在温室和大田中,待白粉病发作时期分析其抗病性,结果表明,部分转基因植株具有明显的白粉病抗性.实验二采用了以小麦苗端为受体的农杆菌转化方法.选择长至2~3cm的核生3号、烟优361、济南177三种基因型小麦幼苗,去除苗端,露出生长点,以OD<,600>=1.0左右的农杆菌菌液浸染,从三种基因型小麦,都得到了转基因植株,转化频率分别为8.3﹪,13.09﹪,11﹪.实验表明,苗端转化法能大大提高转化率,是一种有效的小麦遗传转化方法.实验三进行了小麦小孢子培养的初步研究.小孢子培养是在花粉培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因小孢子是单细胞且能再生纯合植株,因此,通过对转基因植物的小孢子进行培养,可以快速获得纯合体,使转基因品系尽快应用于生产.该实验掌握了适于小麦小孢子培养的花粉发育时期,找到了小孢子预处理的适宜条件,得到了体细胞胚.
其他文献
随着硬件设备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更高更快的传输速率被人们所重视,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上USB3.0的涌现。提高传输速率、增大总线功率和输出电流、提供全新的电源管理功能以及向下
中国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作为地球幸存的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之一,它与水杉被称为"中国的两种绝妙植物".莲种子是经科学鉴定的最长寿和最耐高温的植物种子.莲种子的
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生物传感器通过生物传感芯片表面共振角变化来检测分析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使用光学检测的方法,使SPR生物传感器具有不
视频目标分割是视频信息处理与分析的重要研究内容,是建立有效的视频处理系统,如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视频压缩、目标识别与跟踪等的前提和保证。其目的是将视频划分为时一空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数字作品的便利性和不安全性并存;针对这种状况,数字产品的版权保护和数据的安全维护的要求也愈加迫切,数字水印(Digital Watermarking)技术在这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学,然而解题并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应当在问题驱动下,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训练方法,开启心智,驱动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然而目前,教学方法的模式化,教学目标的单一化,教学效果的功利化,都无形地制约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创造”和“变通”的学习能力不强.本文从一道函数题着手谈谈解题视角的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深刻领悟试题
本文两组试验设计分别对生长猪净能和真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进行研究,通过回归方程求出最佳需要量。试验一、净能需要量的研究 综合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的结果,通过回归计
家福捕鸟蛛(Selenocosmia jiafu是一种生活在中国广西、云南等地的蜘蛛新种。该种蜘蛛中等个体,产毒量较大和毒性较强。它的毒液中含有许多不同生物学活性的成分,为了更好地开发
甜菜碱是已研究过的最好的渗透调节剂之一,且合成途径简单,遗传操作方便。在高等植物中,甜菜碱由胆碱经两个酶催化得到,催化第一步反应的酶是胆碱单加氧酶(CMO),催化第二步反应的酶是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已见转CMO和BADH基因且耐盐和耐旱性提高的转基因烟草,但尚未见关于耐旱性生理研究的详细报道。杨树是重要的速生经济树种,通过基因工程研究进行遗传改良相对成熟,已获得抗除草剂、抗虫等转基因...
摘 要: 高职电子技术课程属于计算机专业、电子电气专业、自动化控制等专业的基础学科,其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而且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电子技能,从而满足社会对电子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给电子技术教学带来了一定挑战,各大高职院校必须持续创新与改革。本文介绍了一些关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及创新的建议,希望对促进本专业教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