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上海市贷款企业资信等级评估为例,从功能检验和质量控制两个角度研究了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本研究有助于理解资信评级行业的现状,并在引导与规范资信评级行为,使其服务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资本市场良性发展方面提供理论支持。除引言外论文共分五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背景分析与文献回顾,阐述了国外评级机构的产生与发展,资信评级的概念、作用、现实需求等内容,并对国外资信评级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评级行业的现状提出了我国评级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意义。
第二章,我国对资信评级的现实需求分析。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即我国资信评级机构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市场参与各方对评级服务的现实需求。笔者对我国评级业的独特之处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的评级行业具有业务范围狭窄、评级声誉难以建立、评级特色难以彰显等特点。但随着传统信贷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债券发行规模的逐年上升、金融工具创新的速度逐步加快,以及监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之下,评级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检验手段,通过评级对风险揭示功能的统计分析,提高市场参与者(包括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对评级的使用信心,进而扩大评级服务的有效需求;同时,评级机构要建立良好的市场声誉,也需要加强自身的执业素质和水平,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评级服务来确保评级服务的供给。
第三章:资信评级的功能检验。本章立足于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现实需求与供给,分别采用评级结果的分布、破产预测模型(主要是Z计分模型)与贷款企业信用等级的对应关系、违约率的统计分析、信用迁移矩阵的稳定性以及违约挽回率等其他验证手段,对上海市贷款企业资信评级的功能进行检验,以期为贷款企业评级的公信力提供证据,借此提高公众对资信评级风险揭示功能的认同,进而提高社会对资信评级服务的有效需求。研究结果发现,上海市贷款企业的信用级别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表明评级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Z计分模型与信用级别的对应关系在强度和稳定性方面存在不足,表明完全采用财务比率建立的基本线性模型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受评企业的基本信用质量,但仍需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优化;违约率、迁移矩阵的研究结果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第四章:资信评级的质量控制。本章是在对国外评级行业的监管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外部监管机构的资格认证和持续监督检查、评级机构的规范执业和行业自律以及受评对象的积极配合等三个方面来提高评级的质量,让资信评级机构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局限。本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从样本数据的代表性、评级信息的限制、评级质量的控制主观性等方面讨论了本文的局限性。随着公开数据的日益丰富,我国的理论研究者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从评级的信息含量、评级的可比性、评级结果的质量检验等方面来丰富我国的评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