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对区域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研究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g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逐步凸显出集中态势,较多的金融资源多集中于发达地区。在金融集聚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周边地区的优势金融资源,即只集中不辐射,从而造成了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使得金融集聚态势明显的地区与“被集聚”的区域在经济增长、技术水平和知识存量上产生了巨大差异。这种金融集聚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对区域间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程度产生了影响?区域金融集聚的空间差异是如何引起区域居民收入改变的?金融资源的时空组合与配置变化对收入分配格局存在怎样的影响机理?正是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金融与区域收入差距的问题上,直接阐述二者关系的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都是从静态的金融发展角度研究收入差距,而本论文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计量模型,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描述金融资源的地域流动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能够较好的阐述金融资源的运动方向对区域收入差距的作用原理。结合现实,分析金融集聚和区域收入差距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及发展趋势。借助Arcgis软件绘图,可以看出金融集聚与收入水平在我国均呈现东-中-西三级阶梯分布,说明金融集聚的空间分布对区域收入差异存在较大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梳理金融集聚对区域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金融体系最基础的功能就是提供贷款,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根据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可知,我国历史上采取的非市场化的金融抑制政策,造成实际利率低于均衡利率,形成了“利率”倒挂机制,使得发达地区居民有较低的资金使用成本,而欠发达地区居民则无法取得较高的利息收入,对区域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影响。同时由于原始财富积累差距,加之信贷门槛的存在,使得发达地区居民能够跨越信贷门槛,增收渠道拓展,收益不断提升,而欠发达地区居民由于无法跨越信贷门槛,一直处于低水平循环,由此造成了二者的收入差距。在产业调整机制方面,从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的收入分配比例视角切入,论述金融集聚使资本要素收入不断上升,劳动要素收入不断下降,加之边际资本的区域收益率差距的影响。同时由于我国采用赶超战略,使金融资源多集中于无自生能力的垄断行业中,而这些行业多集中于发达地区,使得金融资源分配效率较低,由行业差距逐步演变为地区差距,导致了区域间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在知识溢出机制方面,通过演化博弈模型的分析得出,金融集聚在发达地区会产生集聚网络知识的系统效应、创新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信息升级效应,促进其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从而促进收入增长。而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知识溢出渠道不畅,知识水平差距过大,会形成知识锁定的局面,从而不能为技术进步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逐步形成了与发达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收入差距由此形成。分别从金融功能、产业调整和知识溢出三个层面选取金融集聚影响区域收入差距的实证指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测算金融集聚对区域收入差距在空间上造成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探讨金融集聚各层面指标对区域收入差距的综合作用路径。通过空间邻接矩阵,首先测算金融集聚对收入影响的金融功能效应,利用空间计量统计方法,选取2004-201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模拟出金融集聚与收入水平的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由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保费收入和股票市场筹资额组成的金融集聚综合指数、技术水平及政府作用指数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说明由于在区域间存在金融集聚程度与模式的不同造成了区域间收入的差异,应利用经济增长极的发展策略,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中心,缩小区域间的收入差距。其次,测算金融集聚对收入影响的产业调整效应,在上一章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产业结构和垄断程度指标。结果显示,金融集聚综合指数、技术进步指数、产业结构指数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垄断因素与收入水平呈负相关,而政府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因此,政府应遵循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提出产业升级发展战略。使金融集聚的流动方向和模式遵循市场规律,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地方,能够有效促进技术进步,改善金融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平衡,缩小区域收入差距。最后,以知识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发现,在金融集聚对区域收入差距作用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知识溢出效应。金融资源的空间集聚与扩散会激活集群内部的缄默知识,提高金融集聚群体的竞争力,从而提升处于这一区域内的群体的收入水平。金融集聚指数、受教育水平、金融集聚规模、R&D投入和技术市场交易额都对收入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而人力资本的投入则没有明显的知识溢出效应。因此,应该利用金融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使其能够有效的辐射到欠发达地区,从而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提升其劳动生产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总结出金融集聚对收入分配影响的三大空间效应,即:金融功能效应、产业调整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首先,金融集聚通过集聚储蓄、分散风险、便利交易、促进公司治理和信息揭示五大功能,对区域间的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及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距,进而带来对区域间收入分配的金融功能效应。其次,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大相径庭,金融集聚对不同地区的产业会产生迥异的资本集聚和增值能力效应。而区域内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和利润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工资水平,由于金融集聚对不同区域产业的作用效果不同,也造成了区域间的收入差距。最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金融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也存在差距,发达地区的知识系统丰富,人力资本水平普遍较高,加之金融集聚产生的大量缄默知识,形成了丰富的信息数据库。同时,此地区主体的信息编码能力较强,决定了此区域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欠发达地区反之,从而形成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
其他文献
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24例高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在治疗期间我院采取的护理方法,研究护理效果。结果 24例均采取外
<正> 首先说明的是,“后现代主义”一词是借用来表述当下的这个时代,而并不指某一特定的建筑风格。当今的日本建筑师,毫无疑问都同处在这样一个时代。 这一时代序幕的拉开在
<正>一、自主学习背景下的支架式教学1.什么是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理论(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形式,其由美国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对前苏联心理学
为了让数学课堂体现数学的思维价值,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教师要借助观察、猜想以及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将机械的模仿记忆转变为自我的实践探索.以"圆的面积"的教学为例,
目的探讨饮食及运动疗法对糖调节受损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将62例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给予饮食及运动疗法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
为了揭示植被覆盖以及土壤导水系数变化对流域水文的影响,用陆面模式SSiB4与动态植被模型TRIFFID和流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TOPMODEL的耦合模型(SSiBT/TRIFFID)进行流域植被覆盖
本文主要从职业院校的校园现状、职业院校校园网防护结构、职业院校加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的具体措施三方面探讨了职业院校网络安全技术应用。以期为提高职业院校校园网络的安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CT灌注成像特点及其与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6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NSCLC的48例患者肺CT灌注成像资料,分析不同病
本文根据调查结果,报道宜宾地区裸子植物的种类及其生态环境,分科检索特征,并讨论其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属种及其用途。可供宜宾地区大林业开发试验、教学和科研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