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特南“内在实在论”及其对科学在论思想的影响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在论思想是英美哲学的主要思潮之一。从哲学史上来看,各种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都与实在论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活动的产生和进步都在思想上受到实在论思想的影响。因此,研究实在论特别是科学实在论,对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升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参与了科学实在论思想的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颠覆传统的观点,开阔了人类的认识视野。普特南作为现代欧美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内在实在论”思想对整个科学实在论思想的研究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普特南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科学实在论时期、“内在实在论”时期、自然实在论时期。因此,对普特南“内在实在论”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新的科学实在论思想,同时也可以把握整个科学实在论的思想脉络,对以后科学实在论的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是欧美最重要的科学哲学思想体系之一,纵观其思想,普特南前后期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在前期,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基本上属于传统形而上学实在论者。他认为一个成熟的科学理论是用来对外部世界的真的描述,理论中的术语在使用时,要对应固定的指称。在同反科学实在论的论战中,他发现自己的理论有着令人困惑的疑难,如他简单地将理论术语或概念与客观事实相对应,并且以这种认识方法为实践前提。但是无数事实证明,人们无法判断理论与客观实在之间是否吻合。由此,他吸收了其他科学哲学家的思想,将自己的科学哲学理论改造为“内在实在论”,将理论重点由强调理论术语与实在的对应,转向关注理论内部的逻辑性和真理对主体的依赖性。普特南“内在实在论”的提出,有力地回击了反科学实在论的进攻,同时对科学实在论进行了理论上的辩护,维护了科学实在论思想的研究意义。普特南“内在实在论”以崭新的视角开创了一条新的认知道路,为以后科学实在论思想的发展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并且以一种新的模式引入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丰富了科学实在论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在把握科学实在论逻辑线索,探索新的认知模式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通过对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未来对科学实在论的追问,将会更加深入,也会更加开放化。一个理论统治一个体系的时代已经结束,体系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多种理论给予不同方面的支撑。哲学家要做的不是消灭科学实在论,消灭科学理性,而是要为科学建构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建构其意义和价值体系,重新反思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的主要理论,使科学理性既有理论支撑又能适应实践的发展需要。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盛行的今天,各种思潮冲击着人们的大脑,反科学主义严重威胁着科学的生存。科学实在论的研究维护了科学理性的大旗。尽管其片面内在化和自然主义的趋向,值得我们不断反思,但对科学实在论问题的研究,追求科学理性却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因为不仅是科学,在各种文化相互冲击的今天,我们人类也需要从新找到自己的基点。在这方面,普特南为我们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围绕“马克思如何看待正义”的问题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论,以艾伦·伍德(Allen Wood)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拒斥正义,以胡萨米(Z.I.Husami)为代表的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都能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相应的文本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美国学者艾伦·布坎南(Allen E. Buchanan)总体上赞同前者,他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区分为内在批
学位
伴随着后现代社会、消费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后现代政治表现出了一种将所有社会生活和个人存在领域政治化的倾向,即“20世纪60年代产生了一种从宏观政治向微观政治的转向。”现代宏观政治之所以能转向后现代微观政治,源于内外两方面的原因。现代宏观政治理论的内在缺憾及其所投射的阴影为转向微观政治提供了内在的诱因和动力。现代宏观政治的根基——理性和主体(性)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基本假定基础上的,它不仅带
本文是对在当代西方哲学界负有盛名的美国伦理学家托马斯·斯坎伦(Thomas Scanlon)的道德契约主义的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斯坎伦是罗尔斯之后非自利道德契约论的当代继承人。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社会契约论传统看成是道德哲学的一部分,没有在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之间作出区分。他后期关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如何长治久安的问题,从而走向纯粹政治层面;斯坎伦则关注正义社会、正义制度的伦理基础,从而走向纯粹伦
钱穆人生哲学的特点在于多是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他学问广博,对人生问题的讨论博尔返约,心有所感、性之所致,信手拈来,语句随和娓娓道来,全然是中国学问切几体察、虚心涵泳的味道。钱穆既没有念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非学院派非留洋派。他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乡村,因此带有平实而坚韧的个性特点。钱穆将人生分为物质人生和精神人生两个侧面,并且考察了人生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由生活而有行为与事业,再到性命与德性,
学位
语言本质问题是语言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包括哲学、语言学、人类学、符号学等众学科在内的不同领域的学者们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由于本问题研究的艰深性、艰涩性与复杂性等影响,目前学术界对本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出现了以语言工具论、语言符号论、语言本体论等为代表的诸多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本文通过对传统语言本质论演进历程的总体考察,以及对其中的几种目前影响比较大的、有代表性的语言本质论的重点考察,肯定了有
学位
本文的核心工作是对马克思辩证法进行一种存在论的阐释。之所以选择存在论的视角阐释马克思辩证法,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其一,辩证法在其诞生之初就是一种寻求事物存在意义的逻辑,辩证法始终以寻求和批判存在的意义问题作为自己的固有任务。但辩证法的实在论解释原则把辩证法理解为关于客观实在的实证规律和法则,认识论解释原则把辩证法理解为人类思维认知形式与认知对象错位的消极产物。辩证法在这两种解释原则之下其固有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近代西方的意识人学基础进行了梳理。从休谟的情感道德人本主义到康德的主体中心性意识哲学,再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本体论的核心地位显而易见的同时也有其难以消解的难题;费尔巴哈看似赋予了人以完整性,将人看做类的存在,同样有其局限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实践人学理论,提出“现实的人”这一概念,并且试图寻找到能够实现“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而实现的途径唯有实践。  “人”与“实践
学位
世界观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恩格斯说“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关于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国内学界理论分歧很大,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重镇的吉林大学哲学系在这一问题的理解上思想独树一帜。《论马克思“新世界观”转向——〈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论文正是基于对吉林大学哲学系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从文本出发,尝试对马克思发生的新世界观转向进行比较
学位
休谟的《人性论》试图在经验和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最少的和最简单的原则用以说明人的知识、情感和道德。在这些最简单的原则中,同情原则或者说同情理论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联结知识论和道德心理学的桥梁,并构成了道德心理学和道德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休谟在“论情感”中,也就是他的道德心理学部分,首次提出了同情原则。在休谟看,来同情不是怜悯、慈善等某种特殊的情感,而是这些情感由以产生的机制,只有在同情机
“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社会环境。”移动通信技术构筑的通信空间作为一种虚拟空间,为人类开辟了第二生存空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生活、交流、学习、工作和娱乐的方式。人们在通信技术空间的活动过程中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从而赋予了通信空间以特定的意义,形成了一个拟社会化的“移动通信社会”。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究竟我们如何利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本身,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