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黄鱼(Pseudos croeea r)属石首鱼科,俗称大王鱼、黄瓜鱼,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福建省大黄鱼的养殖产量为全国之最,然而在大黄鱼加工过程中鱼卵副产物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本研究首先以福建宁德养殖大黄鱼为原料,分析了大黄鱼各部位磷脂含量、磷脂组成以及脂肪酸成分;其次研究了大黄鱼鱼卵磷脂分子种类以及大黄鱼鱼卵磷脂酰胆碱的纯化工艺,最后探究了鱼卵磷脂酰胆碱脂质体对HepG2细胞的增殖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大黄鱼各部位磷脂组分及其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鱼卵中磷脂含量最高(5.50%),其次是鱼内脏(2.40%);磷脂组分研究显示头部、背肌和腹肌磷脂组分一致,为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和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内脏磷脂组分为LPC、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和鞘氨醇磷脂(Sphingomyelin,SM),鱼尾磷脂为LPC、PC和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鱼卵磷脂为 LPC、PI、PE和PC,其中PC在鱼卵磷脂中含量最高,为76.36%。脂肪酸组成分析表明大黄鱼各部位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其中鱼卵磷脂中PUFA占43.1%,DHA+EPA含量为41.90%,明显优于大黄鱼其他部位。2、鉴定并分析了大黄鱼鱼卵磷脂分子种,结果表明大黄鱼鱼卵磷脂组含有8种磷脂分子种类,共96种磷脂成分,其中有49个磷脂酰胆碱(PCs)、4个溶血磷脂酰胆碱(LPCs)、13个磷脂酰乙醇胺(PEs)、10个磷脂酸(PAs)、13个磷脂酰丝氨酸(PS)、3个磷脂酰甘油(PGs)、2个鞘磷脂(SMs)和2个磷脂酰肌醇(PIs)。在这8种磷脂组分中,PC分子种的含量最高(65.16%);PC的主要分子种为PC 15:0/19:1&16:0/18:1,PC P-16:0/20:5&16:0/20:5,PC 0-16:0/22:6&P-16:0/22:6&16:0/22:6 和 PC 0-18:0/22:6&18:0/22:6 等,其相对含量分别为19.43%,11.52%,13.33%,15.79%;鱼卵磷脂的不饱和脂肪酸以n-3 PUFA 为主,特别是 DHA(C 22:6),EPA(C 20:5)。3、以大黄鱼鱼卵磷脂为原料,研究了柱层析法分离纯化大黄鱼鱼卵磷脂酰胆碱(Roe-PC)的最佳工艺,主要研究了柱层析的固定相种类、粒度、洗脱剂流速、氯仿/甲醇配比、上载量等因素对Roe-PC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纯化工艺参数。结果显示,最佳纯化条件:柱层析固定相为200~300目硅胶,洗脱剂流速为2 mL/min,氯仿/甲醇配比为3:2,上载量为0.035g/g硅胶,在此条件下,Roe-PC的纯度达96%,回收率为85%。4、以纯化所得的Roe-PC为原料,制备得到了 Roe-PC脂质体,并初步探究Roe-PC脂质体对HepG2细胞生长的增殖效应,主要采用MTT法,研究了 Roe-PC脂质体在不同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下对HepG2细胞的毒理作用。结果表明,在0μg/mL~50μg/mL的浓度范围内不会对细胞造成毒害作用,而大于100μg/mL时,会对细胞造成毒性效应,说明Roe-PC脂质体有一定的抑癌效果,为后续深入研究其中的分子机制奠定了科学基础。综上,本研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大黄鱼各部位磷脂组分与脂肪酸组成等基本特性;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大黄鱼鱼卵磷脂、鱼卵磷脂分子种构成,并建立了鱼卵磷脂酰胆碱的纯化工艺,获得了高纯度的鱼卵磷脂酰胆碱;最后,初步探讨了鱼卵磷脂酰胆碱对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发鱼卵类海洋生物资源奠定了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