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性和情感的双重完善是理想人格的内质所在,于是也就成为人们在追求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所实际探讨和处理的内容。理想人格呈现何种状态,实质是理性与情感在人性的范畴中如何着落的问题,在魏晋玄学家那里成为对“圣人”问题的玄学讨论。王弼上承孔、老之法,融会儒道两家思想,创立了以本体理论为根本,且见其长的玄学思想。其中,王弼玄学思想所本在“无”,以万有为末;“无”是万事万物所是之所在和所以是的所在,也正因为万有的存在,这个本体“无”的存在及价值才有认识的可能。王弼本就是至情至性之人,他全生投入生命体验的同时,将对宇宙万物以及存在本身的思考融入这种体验里,使得王弼的人性理论独具自身特色,其在人性思考关照下发出的对理想人格的企望以及由此阐发的圣人观思想,也就更为活络和深刻。圣人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自孔子、老子那里就已具有实现完善道德的条件---智慧的先验具有。王弼在思考完善人格的问题上,也是因袭前人的看法,为理想人格---“圣人”通同于道,智慧自备,自然已足的自得自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孔子那里,这种智慧自备是道德理性的完满;在老、庄那里,则是自然之道的本有之性的不失。王弼的“圣人”的理想人格,以融会儒道两家思想为理论依据,以此为智慧自备的条件,而“圣人体无”则成为玄学思想架构下理想人格的特质所在。“无”是本,“有”是末,体无以为体,化有以为用;本末并举,体用一如的方法论体现在王弼思想的各个部分,其人性论范畴中也不例外。在对理想人格的内涵所做的论说中,“性”与“情”的关系就恰是本末关系或者体用关系。圣人在“体无”的智慧调度中,不论是“性其情”说还是“以情近性”说,都是在以“性”为本,性其理,理在自然之至理,以性统情,情则由自然之情的必不可缺而上升为天地自然、通同万物之情,王弼对“情”的最终归旨的处理,很好的体现了融会儒道两家思想精髓的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