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小区污水试验研究

来源 :桂林工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mei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小区污水的资源化回用是提高水环境质量和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曝气生物滤池(BAF)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它具有占地面积省、处理效率高和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但是也存在对某些污染物去除效果差和选择填料的问题。试验针对目前曝气生物滤池存在的若干不足,以小区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自行研发的改性斜发沸石作为填料,以曝气生物滤池为核心处理装置,将化学强化预处理(CEPT)、沸石吸附深度处理作为辅助工艺共同进行了试验研究。 通过试验得出: (1)未进行污水预处理的组合工艺在连续运行时具有较好的污水处理效果,对氨氮、CODcr、浊度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97.7%、93.5%、99.2%,但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只有29.6%并146.3%。 (2)试验就不同污染物容积负荷、气水比、水力负荷、水温、pH值以及填料再生、滤池反冲洗等因素对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能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曝气生物滤池的最佳运行条件。 (3)试验对曝气生物滤池的曝气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曝气生物滤池采用水力负荷为1.274 m<3>/(m<2>.h),气水比4:1时,按照进水后曝气8h,停气静置30min后出水的曝气方式运行1个月,单级曝气生物滤池对氨氮、CODcr、总磷、总氮的平均去除效果比未进行间歇曝气时的效率分别高出5%、17%、29%、16%。 (4)污水强化预处理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硫酸铝为混凝剂,CEPT后置结合曝气生物滤池的间歇曝气运行方式,以进水流速为0.9m/h、pH值控制在。7.0~8.0之间,生物污泥容积浓度为200ml/L(MLSS=824.7mg/L)等条件下运行,出水经沸石吸附柱处理后,总磷、总氮的去除率达到了95.7%和89.2%。经过组合工艺处理并消毒后,其出水能达到绿化、扫除等回用要求。 (5)本文在生物沸石的研究结果得出不同粒径沸石的氨氮吸附量,曝气生物滤池的生物膜和微生物种类具有沿程渐变的分布特征,两种粒径的填料负载的生物膜呼吸活性变化都呈现明显的倒“V”型特点,BAF系统的生物量分布与生物活性分布并不一致,沸石吸附柱内各取样口的底物消耗速率均高于曝气生物滤池。 (6)本文在Monod公式上推导出有机物和氨氮去除动力学模型,对有机物动力学模型中的反应动力学常数K进行了求解,其K值大小反映了填料性质、反应器结构和进水浓度的差异:氨氮的动力学公式的确定受到底物浓度、溶解氧、pH值、温度、亚硝化细菌活性等的影响,较难进行准确描述。 (7)在本试验的基础上,将曝气生物滤池应用于明翠新都的小区中水回用工艺中,经系统处理后出水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T 48-1999)。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用电负荷不断增长,在紧缺的用地条件下,如何解决城市中心区域用地稀缺与用电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摆在政府部门和电力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在这样的实际背
水华的频繁爆发使得各类灭藻工艺成为了研究热点,其中超声除藻被誉为“高效”、“绿色”的除藻工艺,对蓝绿藻和硅藻均有良好的灭活效果。超声除藻在效果,机理方面现已有众多
消能减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的适当位置设置消能器(阻尼器)来增加结构的等效阻尼,从而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下的响应。目前常用的阻尼器主要有金属阻尼器、摩擦
清代殿堂体系是清代主要建筑风格之一。清代的殿堂金柱列无斗拱而檐柱列有斗拱,将斗拱与穿逗式建筑糅合起来,在外部看像斗拱式建筑,而在内部看像穿逗式建筑。这种体系不同于明、
结构加固是指针对因使用功能改变、结构老化、遭受灾害以及工程质量事故(设计失误、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原材料不合格)等原因造成结构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和安全所采取的结构补
钢管混凝土拱桥由于具有承载力高、塑性和韧性好、施工方便、经济效果好和地基适应性强等优点,是发展前景广阔的一种桥梁结构。目前钢管混凝土拱桥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发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是软土地基加固处治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工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该法的理论上的研究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尤其是其土体强度计算和稳定性分析等理论急
混凝土三轴应力状态下的受压强度大大高于单轴受力状态下的受压强度,并且随着围压的提高混凝土受压强度将有显著提高。在岩土工程的混凝土构件中,三轴受压状态大量存在。比如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裂隙岩体流固耦合模型选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业已提出了诸多仿真性较好的耦合分析模型,而与这些模型相应的参数往往难以反映岩体真实的渗流及力学特性
随着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不断广泛,其理论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中,这种新兴的组合材料的本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对已有钢管混凝土本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理论分析,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