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菌MYB3和YB1对秸秆的分解特性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从当地自然环境采集腐殖土、腐木中筛选,经分离纯化后筛选了两种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菌并将其命名为Bacillus megaterium MYB3和Enterobacter sp.YB1,分析两种分解菌的生长特性并测得分解酶活性,从中进一步选取Bacillus megaterium MYB3接种对玉米秸秆和稻草后,测得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能力和不同玉米粉比例的分解效果以及对发酵进行进一步的pH调节,并且利用HPLC对有机酸变化情况进行分析。Bacillus mega terium MYB3的最适生长温度和pH为35℃和8,11 h到达生长最旺盛阶段;Enterobactersp.YB1的生长最适温度和pH为30℃和9,第18 h到达生长最旺盛阶段。将两种菌株接种与玉米秸秆和稻草进行发酵培养,产生的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活性最高值达到 19.28(U/ml)、14.86(U/ml)和 10.85(U/ml);利用Bacillus megaterium MYB3进行玉米秸秆和稻草发酵过程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率最高可分别达到54.29%、48.21和44.87%、29.32%;当玉米秸秆与玉米粉比例为15:1时,发酵10天可达到最优的分解条件;将秸秆pH降为3再进行发酵,最后pH为5.68;而在3~20天里,两组试验整体上的乳酸含量均为上升的趋势,乙酸先上升再下降,玉米秸秆组的丙酸和丁酸仅在第20天出现,稻草组中的两种酸均在第10天含量降为0后第20天时重新出现。且在发酵过程中可以得到VB12,最高量可达269.60 mg/kg。所以本试验筛选的两种菌株均适用于秸秆的常温发酵,并且与秸秆发酵过程中可产生高活性的分解酶,高效率的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而且在菌株与秸秆发酵过程中不仅可以产生VB12,而且通过添加玉米粉和调节pH得到品质更高的秸秆发酵物,提高秸秆的利用价值和利用率。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民国以前乳痈病中医外治法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挖掘乳痈病外治法方药配伍、腧穴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规律。方法:以第五版《中华医典》为基础检索范围,检索乳痈病外用方剂、药物、针刺、艾灸、推拿及其他外用方法相关内容,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Excel表格做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条文1119条,古籍203部,涉及针灸条文286条,中药条文805条。包括外敷、针刺、外涂、外贴、热熨、外洗等15种方法。单
本文结合理论分析了上海国企改革试水中15国盛可交换债的应用。本文讨论了可交换债这一中国新兴融资工具的优劣势,并分析作为发行人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在融资、减持决策中关
学位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更新升级,EPC、PPP等集成化发承包模式应运而生,集成化发承包模式的创效点是“统筹和整合”,通过项目各阶段的整合达到项目的增效降本的目的。然而要实现增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连市P区的农村道路网为联通城市与农村、提供客货运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P区农村道路的粗放式管理等原因,导致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分析P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交通安全对策。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针对P区现行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举措进行了列举并对现阶段取得成效分析,运用公共管理理论找出P
本文基于能质提升与能质转化两项低品位热能利用关键技术的基本原理,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建筑供暖带来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为契机,开展了空气源热泵与太阳能
人工智能自1956年涉足法律服务领域,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人工智在法律服务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工程建造纠纷、商事纠纷等领域,在金融领域应用较少。原因是金融行
人脸属性识别是人脸分析任务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主要目标是分析并预测人脸图片中的人脸属性信息。由于人脸的表观会随着环境、情绪等因素发生剧烈变化,所以人脸属性识别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凭借其强大的图片特征分析能力,成为人脸属性识别的重要方法。由于人脸的属性数量众多,且不同属性间存在关联性,所以普通深度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多任务深度学习方法适用于多个任务的并行预测
环氧树脂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基体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化学性能、优异的粘结性能、固化收缩率小、易加工成型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封装材料、结构粘合剂、复合基
计量作为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检验检测活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贸易结算、环境监测、安全防护、医疗卫生、司法鉴定等领域无不与计量息息相关。但随着计量检测工作在各领域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化技术、大数据、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绝大部分计量检测机构面临着业务流转不受控、检测记录电子化程度低、检测活动效率低、数据分散与杂乱等普遍性问题,绝大部分计量检测机构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