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复意性”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nshihong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拉德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活在激辩与论战中的小说家。国内外批评界从康拉德小说问世起就在诸多问题上存在争议,众声喧哗的作品阐释带来了见仁见智的作家定位。跨越一个多世纪,批评家们至今依然无法对康拉德明晰定位,无法对其矛盾思想的众多方面下一个定论,因为康拉德作品无论在人格内涵、价值取向、思想意识上还是在创作风格上都不是单一、明晰的,而是意义多重复杂、含混不清、摇摆不定,且常常充满自我矛盾。这种含混朦胧的矛盾对立,不仅体现在康拉德在小说创作过程所设置的种种文本谜团中,也同时体现在康拉德分裂的多面思想意识以及读者根据个体经验的不同而对文本产生的多样批评阐释上。为更深入、准确地解析这种把三者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综合矛盾现象,本文采用威廉·燕卜荪的复意理论(Ambiguity)分析阐释。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找寻并挖掘出康拉德文本复意话语表现下深厚的思想底蕴以及作者的深层本意。虽然处于社会和历史转型期的作家们往往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复意性,但是,与其他作家相比,康拉德的复意性特征显然更为朦胧和深奥,也更具思想价值与国际视野。因此,把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复意性作为考察对象和研究方向,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本论文由绪论、四章正文与结语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认为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复意与含混所引发的争论是世所公认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立场的固化与研究视角的单一;康拉德小说所蕴含的一系列哲学与人文思考未得到有效发掘,也从另一个方面限制了康拉德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基于此,本文拟借用“复意性”这一新批评流派的研究范畴与方法,以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复意性”为研究对象,以康拉德小说创作复意性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及人文精神为切入点,反观并诠释康拉德小说创作中的复杂、含混与矛盾,发掘其中蕴含的对人类文明的忧思以及一系列哲学与人文思考,在新的全球化视野中为推进康拉德研究略尽绵薄。其次,按照关于康拉德写作风格的研究、关于康拉德思想取向的研究、关于康拉德作品的评价以及关于作家康拉德的评价四个部分,对康拉德小说文本以及精神文化方面矛盾性、多重性、复杂性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介绍了本选题的学术创新点以及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第一章复意性人物解析。从康拉德小说中人物的多重人格、“英雄”与“反英雄”的矛盾形象、“自我”与“他者”形象的差异三个方面,分析了康拉德小说人物复意性呈现。从文本分析入手,深入剖析和发掘康拉德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复意性。我们发现,具有多重人格且时常面临道德冲突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康拉德小说创作参照系复意的重要体现,具有明显的多义和美学功能。文章提出,康拉德运用高超的写作手法,对其笔下各色人物内心动摇以及性格缺陷的刻画让人物的内在产生了极大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穿插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中,让整个文本意义变得含混与多义。他通过深刻的发掘和开阔的认识,揭示了人性与人格的复杂与矛盾,刻画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种群的文化差异与矛盾,具有重要的文化人类学意义。论文又提出,康拉德小说一反传统俗套、刻板的人物形象塑造,创造了大量血肉丰满、形象复杂的立体人物,让读者领略到了人物的异化感、沧桑感、绝望感。人物形象变得丰满圆润,为英国小说人物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找到了契机。论文还提出,康拉德所创作出的各色人种、各类群体,虽然对立,但却没有哪一个是绝对神圣化或者恶魔化,人性的两个层面都在一个独立个体上彼此制约,随时转换,对立却又相互依存。这种矛盾的人物形象让阅读的读者把握不准作者的意图,并随之产生了怀疑和犹豫,难以对康拉德的思想倾向作出一个明晰的判断。文本的对立情节、作者创作心理的摇摆挣扎以及读者不确定的阅读体验,这些因素最终产生的核心意义,可以让我们明白,康拉德人物创作的目的并非个体的人,他是通过对各色人物的复意勾画,揭示整个人类的人性本质。第二章悲观主义与乐观精神的复意所指。从康拉德小说的悲观主义和乐观精神两个维度探讨了其复意所指。从康拉德小说文本的初始感受看,其作品充溢着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而且,康拉德的悲观主义与很多作家不同,他的悲观意识更浓郁、更复杂,也更强烈。论文从康拉德小说中的悲观主义呈现及人物的主观选择两个方面展现康拉德对社会、历史及存在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康拉德借助挖掘人物精神的分裂与异化,表达了他的怀疑主义思想与悲观主义情愫。他悲观的反理性世界观及政治观凸显了他与众不同的悲观主义特征,与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对命运的积极反抗,展现了人从怀疑走向思考,从思考与反抗走向人的自觉的全过程。论文认为,康拉德的悲观并非只是悲观本身,康拉德小说的悲观主义涌动着不屈不挠的抗争,他是在以悲观为切口,将青春的活力和明天的希望植入其中。他的悲观中蕴含着对时代与人生的思考,昭示着人性的能动与乐观的未来。悲观主义和乐观精神的并置与一明一暗的两条情节让文本意义更加丰富,也让读者沉浸其中。所以,康拉德是以浓郁、复杂、强烈的悲观蕴育能动而富有活力的乐观,构造了悲观主义与乐观精神的复意所指。第三章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复意表达。从康拉德小说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双面文本、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复意的矛盾解读、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矛盾解读的解读三个方面对这一世纪之争进行探讨。论文认为,批评界之所以对康拉德关于殖民主义的态度问题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和争议,与康拉德小说的叙事文本有关,康拉德在有关殖民与反殖民内容的叙述中,往往使用矛盾式复意的手法,双重叙事每条叙事线索都具有正、反两个版本,在大量生动的故事中,无论是要寻找殖民主义的蕴义,还是反殖民主义的蕴义,都可信手拈来。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评论家基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话语体系,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因而,为避免对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复意的矛盾解读,就应抛开传统话语体系,回到康拉德生存的时代,从原点重新认识康拉德的小说。通过对康拉德生存时代与他的思考模式的描述,对没落欧洲的忧思的分析以及他对非洲和东方理性认识的思考,深入阐述了康拉德如何关注殖民世界的未来,如何观察与思考全球化的未来命运。论文认为,康拉德小说的矛盾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评论家们的设定。康拉德所描述的殖民者的残暴可以认为是对帝国主义的批判,所描述的被殖民者的愚昧可以视作带有殖民主义目光,其描述中的不同画面也可以理解为其作品的矛盾性。但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康拉德对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全景式的描述,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也不是要展现所谓“矛盾性”,而是摈弃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西方中心论”,以全球化的视野,全面深入地洞察历史与现实,尤其是深入认识被西方主流作家所不屑的“文明世界”以外的世界,以其作品回应文明格局变动中的历史之问,实现对人类文明命运的思考。第四章男权思想与女性意识的意图复意。重点分析康拉德小说的男性叙事视角以及女性关怀者定位,在此基础上,对康拉德在这一问题上的意图复意作了理性思考。提出,我们无法简单直接地判定康拉德到底是一个男权主义作家,还是一个重视女性存在、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家,因为从小说文本来看,这两方面的思想往往是并存且相互影响的,他对女性和男性的理解和认识矛盾交织在一起,含混不清,表明作者的一种复杂的思想状态。这种意图复意让读者十分迷惑,也让评论家们十分矛盾。传统的男权霸权主义和新兴的女权主义话语对康拉德共同产生影响,让他的思想及性格变得暖昧不清,具有模糊性,需要我们对其小说文本中的男性叙事视角和女性关怀重新梳理,再辩证、全面地进行理性考量,从其设定的各种选择意义的矛盾表象中找寻康拉德的真实意向。论文认为,康拉德一直强调人类处境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充满怀疑精神的作家,对他小说中的男性话语问题,我们需要历史地思考,客观地评判,多维度地分析,不能因为片面的认识而曲解康拉德在男女看法和人类困境方面的认识。必须注意的是,康拉德的怀疑是面向个人的怀疑,也是面对人生和世界的怀疑。它不只是被局限在对女性的怀疑,也指向各种父权权威,甚至包括对神性的怀疑。结语部分论述了康拉德小说复意性的文学价值,分析并总结了康拉德小说复意性特色的成因。提出,康拉德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前卫的思想家。他并未止步于对复意客观的复意表达,而是从中寻求未来世界的真谛。康拉德小说创作的复意性体现了全球化的开启与全球化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是康拉德全球化视野的写照。他虽然身处19世纪,却预示了未来世纪的世界新格局。他具有其他作家无法比拟的全球化眼光,他的思想和认识是超前于他的时代的。而康拉德超前于他的时代的种种思想与认识是通过其小说创作的复意性来实现的。在康拉德研究中,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有关工作,关于其小说创作复意性研究的种种分歧以及笼罩在其上的层层迷雾或会焕然消解。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呼吸道上皮是抵御吸入病原体和外来颗粒物的第一道防线。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防御清除机制。黏液纤毛系统由纤毛和周围的黏液组成。纤毛的摆动频率和有效性是黏液纤毛清除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但黏蛋白的数量和特性,也可能是重要的变量。黏液的成分保证了呼吸道上皮的正常功能,黏液层的厚度和组成成分的任何变化都会造成纤毛摆动受到影响,继而造成黏液纤毛的清除功能的下降。鼻腔黏液主要是由鼻上皮下腺体分
学位
研究背景:七氟醚和异氟醚是两种常用的挥发性麻醉剂,与其他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剂相比有许多优点,包括血气分配系数低,诱导迅速等。研究发现发育期大鼠暴露于吸入性麻醉药,会导致发育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突触生长异常和神经元凋亡,对远期学习能力可能造成影响。并且不同种类的吸入性麻醉药造成的损伤可能有差异。儿科神经学专家Johnolney及其同事首次发现胎儿晚期或新生儿早期,阻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
学位
新型致病菌的不断出现迫使人类寻求新结构和新作用机制的抗生素。微生物,尤其是链霉菌来源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天然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物以及前体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微生物基因组中蕴含着丰富的次级代谢生物合成基因簇,为人类发现新的药物提供了潜在的资源。尽管大多数微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不可培养,或者大部分负责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基因簇在实验室条件下处于沉默或者低水平表达状态,但是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竭尽全力“唤醒
学位
我国发展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拉帮结伙,企图以“冷战式联盟”对我施压、与我对抗的国际大变局,中国如何应对?以国际统一战线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可行的战略选择吗?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20)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演进过程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对抗性联盟”和“非对抗性联盟”为分析工具,在理清这一思想的
学位
第一部分基于3D相位对比磁共振静脉成像观察偏头痛患者脑静脉窦形态学改变背景: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脑静脉系统的作用值得关注。观察偏头痛患者脑静脉窦形态学变化可以更好地分析偏头痛加重及慢性化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有望发现新的疾病标志物甚或治疗靶点。目前报道的脑静脉系统形态学研究的对象多为慢性偏头痛(CM)患者,大多采用2D时间飞跃法静脉磁共振成像(2D-TOF MRV)观察横窦,而上矢状窦、窦汇在偏头痛
学位
研究背景:胃癌是世界上高发的人类恶性肿瘤,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医疗手段的多元化、精细化,胃癌的治疗方案也在逐步完善,微创手术、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等新观点层出不穷,但预后仍不尽人意。因此不断寻找新的影响胃癌进展及预后的重要靶点,探究其临床治疗及预后的指导意义,成为胃癌研究的重要举措。癌症的治疗难点是不可控的细胞增殖及侵袭迁移,涉及到大量的分子参与和复杂的网络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学位
校园欺凌是一个长期困扰世界各国的普遍性社会问题,它的高发性、危害性和复杂性威胁着全球大多数儿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6年调查研究显示,2/3的受访学生曾经遭遇过校园欺凌,2016年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委托相关课题组对全国范围29个县市的一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遭受了校园欺凌的中小学生高达1/3多。校园欺凌不但影响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中小学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严重威胁。随着各类恶性校
学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水产养殖品种,在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遭受细菌性等疾病的困扰,成为了制约该蟹健康养殖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之一。包括该蟹在内的无脊椎动物缺失适应性免疫,仅依赖固有免疫完成对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抵御。因此,深入解析中华绒螯蟹固有免疫反应的运作机理将进一步充实对无脊椎动物固有免疫反应体系的理解,为该蟹乃至其它甲壳动物的疾病防控提供理论
学位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发展导致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越发显著。近年来,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成为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一种重要方式,而盾构工法因其能够适应复杂多样的地质条件、扰动性小和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但盾构施工过程中,因开挖面失稳所造成的盾构异常停机、开挖面突涌水乃至地表塌陷、建筑物倒塌等工程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当大直径盾构在渗透性较
学位
减数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必经环节,是配子发生的必需过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二倍体细胞只进行一次DNA复制但发生两次连续的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Meiosis Ⅰ,MⅠ)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Meiosis Ⅱ,MⅡ)发生姊妹染色单体分离,最终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同源重组是减数分裂的核心事件,其产物交叉重组(Crossover,CO)能够建立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物理连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