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黄化水稻幼苗质体内膜发育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k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绿体不仅是众所周知的植物光合作用细胞器,而且也是淀粉、脂肪酸和氨基酸生物合成的场所。水稻干物质产量的90%-95%来自光合作用对CO2的固定。目前高产水稻光能利用率也仅1.5%-2.0%。理论上,植物光能利用率可达13.0%-14.0%,水稻理想的光能利用率应达3.0%-5.0%。培育高光效的超高产品种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深入了解水稻光合作用机构的组建和功能发育机制,将会为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叶绿体工程提供更加直接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对黑暗中生长14天的水稻黄化苗进行0、1、5和9h的光照脱黄化处理,对脱黄化过程中水稻幼苗的光合作用、质体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照光时间的延长,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不断增加,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则不断降低,直至照光处理96h后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趋于稳定。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照光处理的质体超微结构发现,在水稻黄化苗中,黄化体中心是由管状膜构成的原片层体,照光1小时后,在原片层体的中心开始往外伸展出一些长短不一的膜状结构,并呈放射线状排列,照光5小时后,网格状的原片层体消失,出现单一平行的前类囊体膜。水稻黄化苗照光9小时后,在单一平行的前类囊体膜末端开始出现垛叠。我们用1%n-Dodecyl-β-D-Maltoside增溶水稻幼苗质体内膜,获得含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质体内膜增溶物。不同照光处理的水稻脱黄化幼苗叶绿体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吸收光谱显示,668nm处的叶绿素a的吸收峰随着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发生了红移。从436nm激发的质体内膜增溶物的荧光发射谱可以看到,水稻黄化苗质体在630nm有很强的原叶绿素酸酯的荧光信号,照光处理后的脱黄化幼苗中的630nm荧光信号迅速下降,在正常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幼苗没见到这个630nm的荧光信号;随着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680nm处的荧光发射信号则逐渐增强。这些结果表明,水稻黄化体中的原叶绿素酸酯在照光后转变为脱黄化质体中的叶绿素。我们对水稻脱黄化过程中叶绿体蛋白质组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比较,共鉴定出6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共分为7大功能类群,涉及光系统Ⅱ组分相关、电子传递、能量相关、卡尔文循环、蛋白质的合成和装配、色素合成和降解及抗氧化。我们的实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在水稻幼苗脱黄化过程中质体转化的综合概况,并为进一步开展光诱导叶绿体发育的研究提供基础平台。
其他文献
智能天线技术是目前通信和信号处理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研究是智能天线的一个关键技术,它能够自适应地控制天线阵方向图在用户信号方向产生高增益窄波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伴随着当今社会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个人身份鉴别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公安、金融、商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环节
射频识别技术(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利用无线射频信号在阅读器与电子标签之间进行双向数据传输以实现目标识别和信息交换。
活性氧(ROS)在果实采后生防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该系统中,寄主果实、病原菌、生物拮抗菌和环境因子构成了相互作用的四角关系。抑制病原菌致病力,增强生物拮抗菌生活力
纳米材料的出现,引起了材料领域乃至整个科学领域的极大关注。其表面电子和晶体结构与宏观物体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纳米材料独有的四大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
浮点运算是高精度的运算方式,主要应用在科学和多媒体计算中。浮点运算能力是关系到CPU的多媒体、3D图形处理的一个重要指标。相对于定点运算来说,不具备浮点运算单元的主CPIJ
基部藓类是稳定地处于藓类系统发育树基部的类群,其内部各类群形态特征较为原始而且孢子体形态极为丰富。它包括真藓纲的2个亚纲和其余的所有纲,即藻苔纲(Takakiopsida)、泥炭藓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多核金属簇材料一直是化学、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单分子磁体和单链磁体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它们具有纳米尺寸的分子结构
目的 探讨脂肪干细胞(ASC)来源的外泌体在白色脂肪棕色化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并鉴定小鼠ASC细胞;慢病毒转染构建过表达miR-27的ASC细胞;超高速离心提取正常及过表达miR-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