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极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其西南缘镇泾油田的勘探始于70年代,经过近30年的研究,已成为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产油区,其延长组长6段是主要的产油层段,但对长6段小层的划分与对比存在诸多问题,沉积体系和沉积微相的展布也缺乏统一的认识,主力油层的富集规律和储层的非均质特征等均不明确。论文针对油田当前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为评价和预测该区储层的提供地质依据。在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及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以骨干井为核心,以湖侵泥岩为标志层,对长6地层进行从新划分与对比。利用岩电关系,结合测井曲线形态和组合特征,确定其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主要以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为主,且具有砂体厚度大、成层性好、连续性较好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而河口坝发育相对较少。并对各微相类型的沉积特征和剖面结构进行了讨论,预测了沉积相的平面展布。通过物性分析、压汞数据、薄片观察可知,长6砂岩的平均孔隙度为12.1%,平均渗透率为0.26? 10-3| m2,为低孔超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残余孔和次生溶孔。平均孔隙半径为16.1| m,平均喉道半径为0.15| m,属于中孔-细喉型储层,孔喉分选及连通较差。四性关系表明长6储层随着砂岩平均粒度的增大,含油级别也相对较高,储层的物性也越好,其日产油量也相对较高。通过大量的试验,取得了适合镇泾油田的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的区域性经验公式,得出了长6油水层的识别公式,为今后储层评价及优选射孔层段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取心段单砂体内部粒度变化序列表明,长6段单砂体主要以复合韵律和反韵律为主。研究区夹层主要为泥质岩类和钙质类,其夹层频率和夹层密度从主河道砂体向河道两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对样品渗透率的统计分析表明,从长62-2小层到长63-1小层,渗透率变异系数值变大,突进系数值减小,渗透率极差值变小。而孔隙度(测井二次解释)数据也表明,长62-2地层中,工区西部和中部的砂体孔隙度较大,向两侧孔隙度逐渐减小。长63-1的中部、西部和东部孔隙度较大,向周围孔隙度逐渐减小。在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双重影响下,长6段储层在平面和垂向上均具不同的非均质特征:河道中部的非均质性较弱,而靠近河道侧翼的非均质性较强;而下部长63-1的非均质性强于上部长62-2。其沉积微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较明显,砂体厚度、成岩作用等都是影响储层的重要因素,而构造背景对储层的影响不明显。综合多种因素给出了长6储层下限和分类评价标准,将其划分为四类储层,并确定出研究区有利储层主要集中在长62-2小层的中部偏北地区(以Ⅰ类储层为主)和西南部(Ⅱ类储层),而长63-1小层的优质储层则主要集中于研究区的中部(Ⅱ类储层)和南部(Ⅱ类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