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情况调查及绞股蓝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samu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通过对中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预防及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2.评估中药绞股蓝对NAFLD的作用,探索其潜在机制.
  方法
  1.临床研究:
  对宁阳县40岁以上常住人口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个人人口学信息、体格检查、血液生化指标(如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及腹部超声、颈动脉超声资料.用SPSS22.0分析NAFLD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2.实验研究:
  高脂饮食喂养12周诱导NAFLD小鼠模型,以绞股蓝水煎剂11.7g/kg或等量的蒸馏水灌胃给药,每天一次,继续喂养16周.评估每组小鼠体重、进食量、胰岛素敏感性和能量消耗等一般状况;检测肝脏脂质含量和肝脏组织病理学、血清葡萄糖、脂质谱和血清胰岛素水平、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肝脏microRNA和相对靶基因表达.
  结果
  1.宁阳县40岁以上人群NAFLD患病率为39.43%,与非NAFLD组人群比较,NAFLD组人群的年龄偏低,且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P<0.01),腰围、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OMR-IR、血甘油三酯水平、谷丙转氨酶、尿酸、血肌酐水平较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偏低(P<0.01),糖尿病、高尿酸血症(P<0.01)及高血压(P<0.05)患病率高.
  2.从年龄分层上看,NAFLD患病率在40-49岁随年龄增高逐渐上升,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50岁之后NAFLD患病率随年龄升高呈下降趋势,男性小于女性;从BMI分层上看,NAFLD患病率随BMI升高而上升.
  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NAFLD的保护因素(P<0.01),腰围、糖化血红蛋白、HOMA-IR、甘油三酯、尿酸是NAFLD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对于女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NAFLD的保护因素(P<0.05),BMI、尿酸、HOMA-IR、糖化血红蛋白是主要危险因素.
  4.与模型组比较,绞股蓝改善NAFLD小鼠肝脏甘油三酯含量(P<0.05),H&E和油红O染色显示绞股蓝显著减少肝脏脂滴含量及气球样损伤,NAFLD活动评分(NAS)显示绞股蓝改善肝脏脂肪变性积分以及小叶炎症和肝细胞气球样变(P<0.05),此外,绞股蓝还能改善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敏感性.
  5.与模型组比较,绞股蓝改变了肠道菌群的结构以及与代谢紊乱相关的一些关键菌属的相对丰度,尤其是厚壁菌门(如Eubacterium,Blautia,Clostridium和Lactobacillus).
  6.与模型组比较,绞股蓝下调了肝microRNA表达,如miR-130a,miR-34a,miR-29a,miR-199a,其中miR-34a的表达与HFD组相比改变了4倍以上(3:14).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miR-34a与肠道菌群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厚壁菌门(R=0.796).此外,绞股蓝改善miR-34a的靶基因(HNF4α、SIRT1、PPARα)的表达.
  结论
  1.中老年NAFLD患病率高,危险因素控制不理想,本研究发现不论NAFLD人群还是非NAFLD人群中腰围、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均值在正常高线甚至超过正常,因此中老年人群仍处于NAFLD危险因素高暴露率中,应当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及时做好NAFLD的防治工作,尤其是50岁以上女性.
  2.本研究揭示了绞股蓝在减轻肝脂肪变性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绞股蓝通过改变肠和丰度而发挥这种有益作用的可能机制,即与抑制肝脏miR-34a表达相关道菌群的结构.
其他文献
本论文对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 L.)干燥叶子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兴安杜鹃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多年生半常绿灌木,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蒙古东部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等地。在中国,兴安杜鹃作为传统中药,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具有止咳平喘和抗菌消炎的作用。研究表明兴安杜鹃化学成分丰富,富含大量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和抗菌等活性。本研
学位
目的:  利用CT三维重建观察ARCOⅡ患者股骨头坏死组织的体积及分布情况和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补肾活血胶囊防治ONFH可能的作用靶点及机制,为后续基础实验影像学评估和关键作用靶点的筛选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观察补肾活血胶囊对GC相关的ONFH大鼠骨修复及脂肪形成的影响和对GC处理的BMSCs成骨-成脂分化的影响,探究补肾活血胶囊对体内外成骨、成脂及Hedgehog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机制。  方法
近年来,天然产物在新药研发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过去的大约30年间,被FDA所批准的从天然产物或衍生化获得的药物就占所有小分子药物的62%。天然产物已成为药物发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生物碱和萜类化合物因其结构的多样性和广泛的生物活性,成为最具有活力和开发潜力的分子。本文以二萜生物碱高乌甲素和四环三萜类20(R)-人参二醇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105个结构新颖的衍生物并进行了生物活性评估。目
学位
第一部分:基于方药反证的SPID大鼠非手术模型证候属性研究。目的:对本实验课题组前期判定为气滞血瘀证的非手术SPID模型大鼠进行药物干预,反证其证候属性,并通过动物实验,初步探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SPID的作用机理。  方法:将证候属性判定为气滞血瘀证的SPID非手术模型大鼠93只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为逍遥舒坤汤组(21只)、连柏汤组(21只)、盆腔炎汤组(21只)、桂枝茯苓丸组(2
目的:肝纤维化是慢性或反复肝损伤共同导致的肝脏反应。而药物、病毒、酗酒、高脂高糖以及营养不良等因素均可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肝星状细胞(HSCs)是基质成分的主要来源,在肝纤维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肝细胞作为各种肝毒性介质作用的主要靶细胞,当受到病毒、酒精的代谢物或胆汁酸等刺激后,会释放大量活性氧(ROS)和炎性介质,加剧肝纤维化的发生。茗葱(Allium victorialis L.
目的:通过收集老年高血压与功能性胃肠病并存的有效病例,探讨老年高血压与功能性胃肠病并存患者的用药规律.设计实验研究部分,评估高血压时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并观察缬沙坦及导师常用药对杜仲-刺蒺藜对老龄高血压大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全面评价杜仲-刺蒺藜的效用,探索杜仲-刺蒺藜降压的机制.通过粪菌移植实验进一步明确、验证菌群在高血压病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将来从菌群角度调控血压提供实验支撑.  方法:  1.
学位
本论文对传统中药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L.)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研究地榆中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同时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毒性和抗补体活性实验。地榆是蔷薇科地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黄爪香”、“玉札”等别称。地榆广泛分布于亚洲北温带、欧洲和中国。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地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药用历史悠久,具有止血凉血、清热解毒、收敛止泻、培清养
学位
目的:分析导师杨传华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共病轻度认知障碍的核心药对,找出核心药对干预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神经损伤的lncRNA的表达谱,筛选出有潜在调节作用的lncRNA,为后期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新的药理机制提供依据.  方法:1.收集导师门诊老年高血压共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资料,统计组方规律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成果,筛选出治疗本病的核心药对.2.借助整合药理学平台(TCMIP),找出核心药对的已知
学位
目的:肿瘤缺氧微环境中的HIF-1α信号通路和炎症环境相关的NF-κB,STAT3信号通路参与了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能够调控肿瘤生长中增殖,抗凋亡,血管生成,迁移和侵袭等多种生物进程,也调控了抑制机体免疫反应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PD-L1蛋白。从长白山药用生物资源中分离的活性单体人参二醇和大叶茜草素分别以HIF-1α和STAT3以及NF-κB信号作为靶点,展示出良好的抗肿瘤药物活性。本研究从细胞和分子
学位
目的:莪术醇(curcumol)来源于姜科植物温莪术(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菌消炎及抗肿瘤作用,然而莪术醇的抗肿瘤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主要研究莪术醇对肝癌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并揭示其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分子对接实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MTT测定方法检测莪术醇对STAT3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