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虽起步较晚,但随着政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迅速,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占据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回溯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可见,政策是其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与依归。那么,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历史发展状况如何?影响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演进的因素有哪些?“一带一路”倡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虽起步较晚,但随着政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迅速,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占据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回溯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可见,政策是其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与依归。那么,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历史发展状况如何?影响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演进的因素有哪些?“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和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合作应如何进一步深化呢?带着这些问题,本研究拟对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演进开展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开展研究,将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演进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完善期三个阶段,萌芽期阶段以《巴恩报告书》等为代表性政策,这一阶段国际化在“马来化”声浪中悄然发展;探索期阶段以《1971年新经济政策》为代表性政策,这一阶段国际化从被迫留学到主动改革,迎来规模化扩张;完善阶段以《1996年教育法》为代表性政策,这一阶段马来西亚深入开拓国际教育市场,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历史梳理发现,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演进主要源自国际、国家以及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国际层面上,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需要;国家层面上,为加强“国家能力”建设的需要;院校层面上,为提升高校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以上原因共同推动马来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演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为推进中马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应着力优化教育合作政策,夯实合作政策基础;强化中马两国高等教育合作机制,实现合作的多元化;进一步完善中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的制度;拓展合作渠道,增加两国高校间的深度合作等,以期推动中马高等教育国际化走向纵深。
其他文献
基于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特征,构建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法律责任制度必须以“恢复性”理念为根本指引,重点体现修复责任形式的设计。《民法典》的生态环境修复条款是运用私法手段实现生态利益的有益探索。本文深入解读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理论逻辑和制度功能,依据现行立法和典型案例,分析生态环境修复民事责任的二元请求权,研究其作为侵权责任中损害赔偿生态化的特殊形态在司法适用中的规范进路,文章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在科学界定
1977年的《巴拿马运河新条约》,是卡特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它的签署和通过,是卡特政府在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实行双重政治博弈的结果。面对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巴拿马人民,卡特政府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顺势而为,适度妥协;面对政府内部行政部门间的意见不一和顽固保守的国会势力,卡特政府在守住政策底线的前提下,通过巧妙施压和正面劝导,积极争取中间势力的理解和支持。这种内外博弈过程突出反映了在切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化、防止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众多研究表明,通过森林固碳方式降低碳排放不仅潜力巨大,而且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林业碳汇能力的提升是助力国家实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保障。林业碳汇产业的发展让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发展林业碳汇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更好地发展林业碳汇,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同时也是身体发育成熟的特殊时期,在该时期会伴随着一个常见的问题出现,即身体不满。身体不满主要是指个体对身体整体或具体某部位的不满意,它是身体自我中的情感态度。一系列研究表明身体不满会伴随着一些消极心理与行为发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社会比较与自我客体化是影响身体不满的主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想基于自我的角度纳入自我关怀与自我概念清晰性,探讨社会比较、自
高中历史教学中,复习课占据重要地位。但当前历史复习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其解决关键在于创新复习课的课型,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对高中历史复习课的相关问题进行尝试性阐发,寻找其“知、能、情意”几大基本要素,以期为复习课提供思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优先支持“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推动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血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只有优化融资模式、保持资金的持续投入,乡村振兴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进行阐述,对绵阳市三台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现状及不足进行剖析,并提出了乡村振兴资金优化配置策略,力图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核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网络通识课程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培养我国高等教育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民族院校作为培养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网络通识课程共享机制,以培育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变革所需要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网络通识课程设置直接关涉网络通识课程能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