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高温和白天高温胁迫棉花雄性不育的比较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bol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随着全球气温的逐年升高,棉花的产量受到高温胁迫的威胁越来越严重。高温胁迫对植物生殖器官的影响要远大于营养器官,且雄性生殖器官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高于雌性生殖器官,所以高温胁迫下的雄性不育更应受到关注。因不同的高温类型会引起不同的雄性不育表型,为了分析不同高温类型导致雄性败育发生的机理,我们设置了四种温度组合条件(白天常温/晚间常温,NN;白天高温/晚间常温,HN;白天常温/晚间高温,NH;白天高温/晚间高温,HH)进行处理,并对处理后的棉花三个发育时期(四分体时期、绒毡层降解时期、花药开裂期)的花药进行组织细胞水平,生理生化水平及转录水平分析。研究发现,高夜温对于棉花雄性育性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高日温,其造成的雄性不育是引起棉花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高温会导致花器官明显变小,花丝变短,花粉不育,其中全天高温(HH)造成的不育最明显,且高夜温(NH)引起的花粉不育比高日温(HN)要明显。通过花药切片观察发现,在绒毡层降解时期,全天高温条件下的小孢子出现明显皱缩,而在白天高温/晚间正常和白天正常/晚间高温条件下有部分小孢子出现皱缩,程度要轻于全天高温。
  2)对三个花药发育时期、四种温度条件处理下的花药进行转录组分析,设定参数挑选差异表达基因,共获得40895个差异表达基因。在绒毡层降解时期和花药开裂期,全天高温和白天常温/晚间高温条件下有较多基因重叠,同时相比于全天常温,白天常温/晚间高温处理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明显多于白天高温/晚间常温处理。
  3)对差异基因进行上下调分类并进行代谢路径分析,发现在花药开裂期,全天高温和白天常温/晚间高温处理会使亚麻酸代谢路径的基因被明显激活,但白天高温/晚间常温未能明显激活亚麻酸代谢路径,猜测亚麻酸代谢基因是花粉响应高温的负调控因子。在全天高温处理下,亚油酸和鞘脂类脂肪酸代谢路径的基因比白天常温/夜间高温处理有更多的富集,结合全天处理会引起花药不开裂的表型,猜测这些路径可能和花药不开裂有关。同时,在花药开裂期(ADS)下调基因中, 只有丙酮酸代谢路径相关的基因在全天高温和白天常温/夜间高温处理中富集,表明丙酮酸代谢路径可能和花粉活力有关。
  4)为了观察脂类物质在花药中的分布与含量,我们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绒毡层降解期(TDS)和ADS时期,HH,HN,NH三种处理下,脂滴的数量相较于对照,均明显减少。但是在ADS期,NH和HH处理下的花药内壁层消失。
  5)进行脂类代谢路径分析时,发现ACC1,KAS1,NAD(P)-BRFSFP,AMP-DS&LFP这四个脂肪酸合成路径的基因和ACO1,ACO2,KAT3这三个脂肪酸降解的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而C14,C16,C18:0,C18:1,C18:2和C18:3这几种脂肪酸的含量在所有的高温处理中都会下降。
  6)脂肪酸合成和降解过程从亚麻酸代谢开始,终止于茉莉酸路径。AOS,AOC4,ACO2和MFP四个茉莉酸合成路径中的基因受到高温胁迫诱导。激素测定的结果显示茉莉酸含量在三种高温处理条件下都是减少的,且在全天高温和晚间高温下茉莉酸的减少比白天高温显著。
  7)为进一步研究茉莉酸和雄性不育之间的关系,采用CRISPR技术,通过农杆菌侵染转化法将AOC4和ACO2这两个基因从棉花转基因受体(Jin668)中敲除。突变体的花型缩小,花丝缩短,同时伴随着花粉不育。组织切片显示,在突变体中TDS和ADS两个时期,小孢子和花粉均出现了不育。
  8)为进一步确定茉莉酸对雄性育性的影响,我们对突变体四分体时期(TS)和TDS时期的花蕾进行外源茉莉酸甲酯喷施,发现可以恢复花粉不育和花药不开裂表型。
  研究表明脂类、脂肪酸、和茉莉酸协同调控花药高温响应,且高夜温会引起脂肪酸的代谢异常,引起雄性不育,而高日温引起雄性不育可能是通过不同路径引起不育。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理解高温引起的雄性不育提供参考,为棉花增产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心衰作为一种复杂并且较难治愈的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具有严重威胁。心脏移植目前是治疗晚期心力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供体器官的缺乏,心脏移植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在过去十几年中,人工心脏泵的使用增加,降低了等待供体器官进行心脏移植的患者的死亡率,对心衰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人工心脏泵作为心室辅助装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的设计和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人工心脏泵的研究开发过程中,溶血一直是一个
心电图自动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辅助诊断。目前的研究大多基于复杂的人工特征提取技术,对临床中复杂的心电信号的判别效果有待提高。深度学习技术有望在该领域得到应用。本论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针对单个心拍或者心电复合波的自动判别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提出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患者特异性心电分类方法。该方法将多层一维卷积神经网络自动学习的心电特征和心电的RR间期特征进行融合,送入多层感知
学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是一种以普通拉曼光谱为基础,借助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能,获得增强后的物质分子特征指纹信息的新型检测分析技术,具有信号强、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科学、食品安全等领域。SERS基底作为SERS技术的核心,决定着测试结果的增强强度、重复性、稳定性等指标。因此,SERS活性基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发展一种具有低成本、简便
细菌素是通过核糖体机制合成的具有抑菌作用的多肽或蛋白质,由于具有抑菌谱广、安全性高、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在生物医药和食品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乳酸菌为食品级微生物,其产生的细菌素作为食品生物防腐剂具有诱人的前景。本论文以发酵食品为样品,筛选产细菌素的乳酸菌,优化菌株产细菌素的发酵条件,纯化细菌素进行性质分析,并研究细菌素的抑菌谱和抑菌机制。  本论文以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斯特菌(Listeria mon
学位
NAC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转录调控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起调控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SNAC4/9与果实成熟密切相关。然而,关于SNAC4/9调控番茄果实成熟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对课题组前期利用ChIP-seq获得的SNAC4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深入挖掘成熟相关的SNAC4下游靶基因。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SNAC4/9单基因和双基因敲除载体,将载体在Micro
学位
为了解和比较不同颜色藜麦(Chenopodium quinoaWilld.)籽粒功能性营养成分的生物活性和利用效率,以国内外市场销售普遍的白、红和黑3种颜色藜麦籽粒为材料,分析和讨论了功能性营养成分含量、抗氧化和抗肿瘤生物活性,以及模拟消化过程中酚类化合物释放量和抗氧化活性变化,以期为藜麦食品加工、栽培育种和食用消费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国标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福林酚与氯化
学位
本课题基于“一锅法”简单制备的新型纳米复合物、便携式血糖仪等,开发了三种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简便、快速、灵敏和低成本的方法:  (1)基于刀豆蛋白-转化酶-磷酸钙纳米花和血糖仪,建立大肠杆菌O157:H7检测方法  通过“一锅法”制备了球形刀豆蛋白(Con A)-转化酶-磷酸钙有机-无机纳米花(CIP),作为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新型信号探针。CIP中刀豆蛋白与大肠杆菌结合,转化酶促使蔗
燕麦麸皮是燕麦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副产物,燕麦中的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 DF)主要集中在麸皮里。然而燕麦麸皮主要用于畜禽饲料,利用率低,附加值低。本文以燕麦麸皮为原料,采用酶解法提取燕麦麸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 IDF),利用响应曲面优化提取工艺参数,利用碱/热/醇的联合作用进一步纯化IDF并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不同粒径的IDF对其
学位
本文以四川产鲜老姜为原料,采用特征远红外干燥技术(SFI)、水蒸气蒸馏提取技术、有机溶剂(乙醇)提取技术、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FE-CO2)等方法研究了生姜油树脂的提取工艺,并进行了优越性对比,利用盐酸羟胺法对提取物的有效成分姜油酮含量进行了的测定,建立了生姜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途径。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生姜油树脂萃取率的表示方法,使试验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可比性。
学位
菌核病(SSR)是甘蓝型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可造成10-20%的产量损失,在侵染严重的田间甚至达到80%。SSR不仅会导致产量下降,而且引起含油量降低。因此,鉴定抗菌核病的遗传资源对培育抗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结合三种技术对由抗病亲本和感病亲本构建的双单倍体(DH)系,进行了抗病基因和相关调控途径的鉴定。我们对181个DH株系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并在QTL区域内对2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