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焦虑和学业厌倦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成瘾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表现以及心理健康,而负性情绪是手机成瘾的重要预测因素,因此研究负性情绪的影响十分重要;又由于一般负性情绪和负性学业情绪的前因不同,产生后果也有不同,为了能够提出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更精准的预防措施,本文研究了负性学业情绪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及相关机制。负性学业情绪中,学业焦虑和学业厌倦是学生体验最多的两种负性情绪,而二者的影响有些相同,有些相反,因此,本文首先分别检验学业焦虑和学业厌倦通过应对方式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再将学业焦虑和学业厌倦共同纳入中介模型,探究二者通过应对方式对手机成瘾的影响是否有重叠或抵消。
  本文检验了两种负性学业情绪和手机成瘾间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学业情绪问卷(AEQ)的学业焦虑和学业厌倦分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进行施测,网上回收有效问卷共366份,采用SPSS和PROCESS插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采用AMOS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探究人口学变量对两种负性学业情绪、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以及手机成瘾的影响,并检验中介效应模型。
  结果表明:(1)学业焦虑和学业厌倦以及消极应对方式与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学业焦虑和学业厌倦通过应对方式影响手机成瘾的中介模型基本成立;(3)对中介模型的分析表明,将学业焦虑和学业厌倦共同纳入模型之前,消极应对在学业焦虑和手机成瘾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成立;积极应对在学业焦虑和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成立。对比之下,将学业焦虑和学业厌倦共同纳入模型之后,消极应对在学业焦虑和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成立;积极应对在学业焦虑和手机成瘾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成立;(4)大一新生的学业厌倦水平明显低于大二和大三学生;五、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手机成瘾水平显著低于来自乡村的大学生。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学业厌倦通过增加消极应对方式、减少积极应对方式影响手机成瘾,学业焦虑通过增加积极应对方式影响手机成瘾;(2)学业情绪和一般情绪的影响不同,一般焦虑可能会减少积极应对方式,而学业焦虑会增加积极应对方式;(3)由于学业焦虑和学业厌倦存在高相关,学业厌倦和消极应对存在高相关,这可能导致学业焦虑和消极应对之间是虚假相关,而学业厌倦和积极应对之间存在负相关,这与学业焦虑和积极应对的正相关存在部分抵消,因此将学业焦虑和学业厌倦共同纳入考量是有必要的;(4)学业厌倦也许是比学业焦虑更需要得到重视的负性学业情绪,干预手机成瘾应更多关注学业厌倦的负面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我国实际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加以论证,提出了优先权制度的立法构想,力图以此为优先权制度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优先权制度进行论述:首先,从国内外优先权制度发展背景出发,提出了我国优先权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其次,阐述了优先权制度的概念和性质,从概念、特征、性质人手,并且分析比较了优先权与其他担保物权的关系,通过介绍优先权制度历史沿革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关优先权制度的学说及立法例,包
金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础。与一般概念中的“金钱”不同,心理学研究中的“金钱”更多指个体认知结构中对于金钱的整体认识,而不是拥有财富的多少。在文学作品中,金钱一般会被描述成腐蚀人们道德感的恶魔。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观点过于简化了金钱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关金钱对心理和行为影响的讨论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金钱能激发个体的激情和动力,人们渴望金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与满足;也有学者认为金钱
学位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积极行为,这一行为反过来亦能够使个体更好的融入、适应社会。亲社会行为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因此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储备人才,是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大学时期又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了解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能够为家庭、高校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方面提供参考。以往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
学位
助人行为指的是一个人自愿的无私地为他人提供帮助而不计较回报的道德行为。影响助人行为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格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大部分研究对青少年的助人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情境及个体因素的单独考察,二者对青少年助人行为的共同作用研究较少;在前人的研究中,缺少对人格与助人行为关系的调节变量的关注,特别是缺少对情境在人格与助人行为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的关注;社会观点采择的不同类型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学位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道德困境都包含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事实的(不)确定性不止是控制变量,可能还是解释道德困境问题的关键变量(Christensen&Gomila,2012)。本研究由人们对不确定性的表达方式——概率着手,聚焦于道德困境问题,试图从双方道德理论(theory of dyadic morality,TDM,Schein&Gray,2017)的角度重新解释道德困境中的
学位
在各种文化中,个体都很关注自尊或自我价值。当一个人能够体现自尊时,他/她会感到满足和幸福,这将进一步增强他/她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形成的,个体与周围对象(特别是父母、同龄人)及社会的互动,是自我概念发展的主要信息来源。  每一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文化。印度尼西亚和中国虽然都是东方国家,但是,也存在文化差异,从而,不能保证两国人民具有相同的自我概念。个体的自我概念会影响他/她的各种心理
媒体多任务是指同一时间使用不同形式媒体的行为。随着电子产品的轻便化媒体多任务逐渐成为青年人媒体使用的主流趋势。例如在听音乐的同时回微信或者在看电视的同时玩手机。已有研究表明频繁参与媒体多任务对认知控制产生影响,而认知控制缺陷导致前瞻记忆表现降低。但目前并没有研究探讨媒体多任务对前瞻记忆是否存在影响。鉴于正常的前瞻记忆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保证,所以探讨当今生活中频繁使用媒体多任务对前瞻记忆的
学位
记忆整合,指通过整合两个或多个独立但是相关的知识片段来实现知识的自我生成。以往已有研究证明这一方式的现实性和有效性。总结以往研究发现,首先,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大多数的研究是在第一语言(L1)的记忆整合上进行的,但随着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的获取不只包括第一语言,还包括第二语言(L2)或者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结合的方式,即双语。因此将研究从单语语境延伸到双语语境对于研究记忆整合就具有很重要意义。其
学位
类比推理是思维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比较熟悉有意识的类比推理,它在人们的学习、解答难题、创新活动等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际上,类比推理也可以是自发和无意识的(Hofstader, 1979, 1984, 2001;Hofstader&Sander, 2013)。这种无意识的类比推理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创造也同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更为重要。类比被认为是大脑压缩数据的一种认知策略,帮助人们快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面临各种应激情境如工作面试、公众演讲等。探讨应激情境下个体亲社会行为表现是当前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者认为,应激除了可能激发个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外,也可能引发个体的“照料与结盟”反应,即应激后通过积极的社会联系获得社会支持以缓解应激带来的紧张和焦虑,相应地会增加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目前,研究者围绕着应激后个体的“照料与结盟”反应假设进行了诸多验证,但是对于二者之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