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及经验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E181709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形态话语权关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关乎执政党的长期执政和人民的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头等大事和头等工作。十八大以来,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党中央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意识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仍然复杂”的客观现状,另一方面是意识到我们党需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1)总结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工作的历史及经验对于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抗战大后方”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统一战线最重要的地域依托,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国际矛盾与国内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国内主要矛盾也从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变成了中日的民族矛盾。在国际上,为了争取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在国内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为了实现共产党自身的政治需求,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进行了多维度的意识形态话语的争夺。这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重要借鉴。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需要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在国内需要争取全民族抗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对于自身来说又要统一全党意志,于是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变得刻不容缓。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相关思想为理论指导,并充分借鉴了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经验。本文在结合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要内容划分为三民主义话语权、新民主主义话语权、联合政府话语权3个部分,分别梳理了这3个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要争夺过程,分析总结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路径以及最后的成效。这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主要任务进行话语权争夺;立足时代发展,创新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容表达;针对不同群体,注重话语传播的灵活性;采用多种传播方式,增强话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国际和国内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双重考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要更加注重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就需要充分借鉴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经验,这对于新时代巩固和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音乐同语言一样具有意义,是人类沟通交流意义的一种媒介,理解音乐意义是人类使用音乐的重要基础。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对音乐意义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音乐训练背景的人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也是不同的。音乐训练是否影响人类对音乐意义的理解,音乐专业人士是否比非音乐专业人士更具备对音乐意义的理解能力?在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意义的理解上有何异同?通过对已有的文献研究梳理可以总结:在研究对象上,以往
学位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是一种可引起不同动物呼吸道感染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牛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牛呼吸系统综合征的重要病原菌,给肉牛养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炎症小体是细胞质中的多种蛋白质组装而成的复合物,在宿主防御微生物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NLRP3炎症小体介导先天免疫,并与多种自身炎症、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随后触发的caspase-1激活更是
学位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根本特征,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是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共同富裕道路
学位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得出的科学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孤立、封闭的状态逐渐走向交流、开放的过程,走向世界历史是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发展形势复杂,如何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期为
学位
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意义和总体要求,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上升到关系国家发展的关键地位。实现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作为理论遵循,其中,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体系完整、成果突出,对我国制定治理策略、拓宽治理思路、提升治理效能意义重大。本文着眼于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分析归纳、逻辑与历史相
学位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和终极旨归。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实现人的解放进行不懈奋斗,其理论和实践均围绕此命题展开。马克思之前的诸多哲学家也曾对这一主题展开了丰富探讨,但其思想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为突出的便是没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则不同,它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逐步趋于科学的。作为马克思一生中两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形成对于解读人的解放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以唯物史观
学位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苏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小农改造问题,并对改造小农的原则、条件、着力点与具体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小农改造思想。我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与俄国相似的问题,农民占大多数、小规模经营长期存在的国情农情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十月革命后列宁的小农改造思想,结合新时代我国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的现
学位
阿维夏伊·玛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是以色列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其著作《记忆的伦理》(The Ethics of Memory)以“记忆的伦理”为主题,详细阐述了他的“记忆伦理”理论。基于对伦理与道德的划分,玛格利特将人际关系区分为厚的关系和薄的关系。厚的关系受到伦理的规范,是指与我们有亲密关系的人际关系;薄的关系受到道德的规范,是指与我们有淡薄或陌生的关系。在厚的关系中,记忆如同
学位
“美好生活”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探索和追寻的重要主题。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哲人、思想家们对“美好生活”进行锲而不舍地省思和勾画,绘就出各具特色的“美好生活”图景。古希腊哲学家们注重向内探求,把“美好生活”等同于“良善生活”,把行为合乎“德性”和获取“智慧”作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手段,并将“至善”当作“美好生活”的最终目的。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古典哲学家们开始关注人的现代需要及其满足。个人
学位
恩格斯无产阶级贫困理论深深植根于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之中,是在批判汲取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贫困学说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渐生成的。十九世纪资本主义时代呈现出进步与退却并存的特征,一方面,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工厂、国际贸易、民族交往、物质生产等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贫富分化、阶级冲突、工人斗争运动等愈演愈烈。无产阶级处于极端穷困潦倒的境地。随着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