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RS与遗传算法的城市多情景避震疏散研究——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tao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城市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提升应对突发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相关的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迫切。   地震灾害往往会给城市带来毁灭性的危害,在当今地震预报技术还不成熟的前提下,加强地震预防成为防震减灾的有效手段。而通过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城市相关空间与属性数据加以分析计算来进行避震疏散研究,是制定防震减灾预案机制的重要参考依据。合肥市作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省会城市,地处我国东部著名的郯庐地震带末端,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有感地震,地震活动强度比较大,有必要进行相关的防震避震研究。本文从防震减灾角度出发,选取了合肥市二环线和四个重点建设居住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遥感技术、GIS技术和遗传算法等技术和优化模型,在构建研究区避震疏散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划分了研究区的避震疏散场地类型,优化了疏散路线,并对四个重点建设居住区进行了多情景下的避震归属划分。   本文首先采用ArcGIS中的Geodatabase数据模型,设计了研究区的空间数据库模型,并利用获取的遥感影像和相关图片数据,进行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集成,形成了包含重点建设居住区数据库、城区道路数据库和人口数据库等三个子数据库的避震疏散空间数据库。   其次,结合GIS空间分析中的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等模型,划分了合肥市二环线内的紧急避震疏散场地、固定避震疏散场地和中心避震疏散场地。   第三,根据不同情形下的避震疏散要求,本文提出了震前、临震和震后的多情景避震疏散方式,并构建了不同情景下的避震疏散模型,之后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划分了合肥市四个重点建设居住区不同情景下的避震归属。   最后,本文结合震后道路疏散的特点,通过道路的通达度、有效通达度和当量长度等指标,构建了震后人群疏散优化模型,通过遗传计算和GIS空间分析计算,实现了从紧急避震疏散场地到固定避震疏散场地的路径优化和人员疏散。
其他文献
加油站选址是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和城市规划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使加油站选址合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系着城市形象、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设施选址做的好不仅给人们的
思想政治工作要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这一点丝毫不能含糊。但是要不要讲大道理是一回事,怎么讲大道理又是一回事。当前,讲大道理存在一种虚实脱节的现象。有些政治教育,务虚性太强
我不曾见过一个能容纳千人的剧场如此爆满 !我不曾见过炎炎酷暑中的剧场如此肃穆 !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给北京带来一台《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 ,让许多人的心再次激动不已。我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旅游业竞争已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竞争,而是区域性竞争。从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要求来看,形成以旅游中心地为主导,由若干个不同等级、不同职能的旅游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深刻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从根本上回答了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
江北砾岩是哈安姆提出的,与李春昱所说的江北砾石层以及刘兴诗提出的江北期砂、砾岩同为一种岩石。其中江北期砂、砾岩是最为科学的称呼,鉴于人们习惯于称呼江北砾岩,因此本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整体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主要议题。而相对国外城市的发展,强调文化的现代性、生长性与差异性,我国对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加强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高效集约利用的基础和保证。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我国经济加快发
土地资源是难以再生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土地征收是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下,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将集体土地强制转变为国有土地,对失地农民进行适当经济补偿
“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是指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供容能力,经济活动能力和满足一定人口数量生活水平的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机综合体,它由3部分组成,处于支持层的生态承载力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