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母细胞成熟机制研究:细胞周期蛋白B3、RNA结合蛋白及RNA去甲基化酶的作用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WANG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卵母细胞成熟是雌性生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多种机制的严格调控,减数分裂中的任何错误都可能导致卵子质量的下降。研究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调控机制能够为临床上不孕不育、流产及其他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3和母源mRNA的转录后调控入手,研究了可能影响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几种机制。  Cyclin B3是一种最近发现的cyclin蛋白家族成员,关于它的功能鲜有研究。我们发现Cyclin B3蛋白的缺失能够抑制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中后期转换,卵母细胞停滞在MI期,保持完好的MI纺锤体以及高水平的Cyclin B1表达。因为在MI期阻滞细胞的动粒上观察不到SAC蛋白Bub3和BubR1的定位,所以这是一种不依赖于纺锤体组装检验点的作用。在尝试挽救中期阻滞表型时,我们发现,无论是Mad2的敲降还是Cdc20的过表达都不能挽救中期阻滞的表型,但是Securin的敲降极大地促进了卵母细胞完成减数分裂成熟。我们总结认为CyclinB3在减数分裂期的卵母细胞中通过激活APC/Ccdc20调控细胞的中后期转换,且并不依赖SAC的活性。  LSM14蛋白家族隶属于RNA结合蛋白(RAP)家族,在不同的物种之中广泛表达,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结合和储存RNA。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LSM14a的缺失不会影响卵母细胞的成熟,但过表达能够在多个时期阻滞卵母细胞的发育进程。而LSM14b的缺失会引起减数分裂停滞在中期,染色体不正常的排布以及纺锤体组装检验点和成熟促进因子的非正常激活,从而引起卵母细胞的中期阻滞。我们发现Cyclin B1和Cdc20 mRNA的表达量跟随LSM14b的表达量而发生变化,很可能是LSM14b的靶物质。我们总结认为LSM14b通过作为mRNA储存者的功能,调节蛋白质的表达,从而调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进程。  mRNA的N6-甲基化(m6A)可以调控mRNA的出核运输与翻译,是mRNA中最普遍的修饰方式。据报道,哺乳动物的RNA去甲基化酶,FTO和ALKBH5,可以通过氧化反应去除mRNA中的m6A。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我们研究了这两种RNA去甲基化酶在雌性小鼠生殖过程中的作用。无论是Fto条件敲除鼠还是Alkbh5全身敲除鼠,都显示正常的生育力,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也没有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认为FTO和ALKBH5蛋白对于雌性小鼠生育力的维持并不是必需的,这两种蛋白可能存在功能互补,或细胞内还存在其他的RNA去甲基化酶。
其他文献
传统ERP是以供应链作为指导思想,其理论核心是解决企业管理中资源合理控制的问题,ERP的发展是管理思想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体。经济的全球化、竞争的激烈化,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正
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简称双基地SAR或Bistatic SAR)是一种新的成像雷达,也是当今SAR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在军用及民用领域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
众所周知,AC交流电源的供电系统在应用过程中便会引入谐波电流。而谐波电流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电压的失真,热噪声,降低线电压所能提供的能量等。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出台的标准或者建议使工业界越发认识到供电电源使用功率因数校正器(PFC)的重要性。其中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APFC)更是我们的主要的研发对象。随着近年来液晶电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广泛普及,高性能、大功率、高集成度的PFC控制芯片的研发日益
目的 评价2007-2014年湖南省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数据质量,为提高死因监测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湖南省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数据库,对死因链填报丰富程度和根本死
学位
MicroRNA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成体一般仅有21-23nt左右)RNA,在转录后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它广泛地分布于动物、植物和病毒中,通过抑制或降解的方式对其靶基因的表达进
砂姜黑土主要特征为颜色深暗、质地黏重、有较强的可塑性和胀缩性。这样的结构导致土壤没有足够的毛管孔隙,而多数为无效水存在的微孔隙和较大的裂隙,土壤保水性能差、有效水分
语音信号在处理、传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声的干扰。今天,人们对语音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语音增强就是研究如何尽量减少被噪声污染的语音信号中的噪声成分,并尽量减
近年来,计算机图形学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三维(3D)绘图。3D绘图使用3D模型和各种影像处理产生具有三维空间真实感的影像,应用于虚拟真实情况以及多媒体的产品上,且多半是使用低
辐射旁效应是辐射生物效应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辐射旁效应扩大了辐射的生物作用范围,其发现和研究结果“挑战”了传统的辐射防护理论。辐射旁效应不仅造成低剂量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