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肿块型乳腺癌的钼靶X线征象分析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确诊为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的钼靶X线的影像学表现,研究非肿块型乳腺癌的钼靶X线影像学特点,以提高通过钼靶X线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水平。通过对比钼靶X线、超声及两者联合对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分析各自的优势并探讨提高非肿块型乳腺癌检出率的有效途径。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非肿块型乳腺癌(即在两个不同的扫查方向上不具备空间占位效应)患者5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钼靶X线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53例患者的钼靶X线表现进行分析,并与超声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所有患者行双侧乳腺头尾位(CC位)及内外侧斜位(MLO位)检查,根据必要行侧位(ML位)、腋尾位(AT位)、切线位(TAN位)或放大位(M+位)检查,对患者的乳腺类型进行分析,脂肪型(ACR1)、少量腺体型(ACR2)、多量腺体型(ACR3)及致密型(ACR4)。钼靶X线检查由专业技师操作,根据乳腺大小、厚度以及致密程度来选择不同的条件,曝光量自动控制。钼靶X线图像由两名资深医师进行解读,主要通过密度、形状、边界、部位、范围、分布、腺体结构及合并征象对病变进行综合判定。彩色多普勒超声由两名资深医师同时进行动态观察,主要通过回声、形态、边缘、血流信号、后方声影、纵横比、部位及弹性成像等对病变进行综合判定。钼靶X线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均采用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re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结果为BI-RADS分类4B及以上者视为诊断符合。钼靶X线、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两者联合诊断符合率比较用SPSS19.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各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3例非肿块型乳腺癌中,微小钙化24例,占45.3%;结构扭曲14例,占26.4%;非对称性局部致密13例,占24.5%;合并征象2例,占3.8%。病理结果分别是:浸润性导管癌36例,导管原位癌9例,导管内癌5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粘液腺癌1例,不典型髓样癌1例。钼靶X线BI-RADS分类4B及以上者44例,诊断符合率83%。彩色多普勒超声BI-RADS分类4B及以上者41例,诊断符合率77%。钼靶X线联合超声检查,BI-RADS分类4B及以上者51例,诊断符合率96%。结论1.微小钙化在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簇状分布的多形性钙化。2.钼靶X线上,出现中心为低密度的星芒状影,应考虑到乳腺癌的可能。3.钼靶X线对于微小钙化有优势,超声对于非对称性局部致密的病变较为敏感,两者联合能明显提高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
其他文献
手风琴作为一种西方文化的载体,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衍生出了一种有别于任何一件西洋乐器的文化属性,从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体系与共和国的诞生相携相伴的,
目的探讨胃泌素受体拮抗剂丙谷胺与特异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NS-398对人胃腺癌细胞株MKN-45增殖、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MKN-45细胞常规培养于RPMI-1640培养液中,细胞长
4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侯世国表示,目前工信部正在与各省份研究协调以尽快确定今年淘汰落后产能计划,预计4月底淘汰任务将分解落实到各省份,并将尽快分行业制定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种自限性眼科疾病。虽然部分患者3~6个月内不需要任何治疗即可自愈,但仍有部分患者,病程迁延,久病不愈。还有些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最终
为研究系统参数对齿轮啸叫的影响作用,建立了十自由度齿轮系统动力学模型。求解了动态啮合力的频谱,对比研究了齿轮系统模态特性、系统阻尼特性以及静态传动误差与动态啮合力
据国外媒体1月28日报道,俄罗斯联邦统计局(Federal Statistics Service)称,俄罗斯2009年原铝产量较2008年减少8.9%。但联邦统计局没有给出具体产量数字。俄罗斯2009年锌产量较2008
本论文对银道坐标系和本地静止标准进行了重新确定,并利用现有观测资料对银河系运动学进行了探索。银道坐标系是我们对银河系天体进行研究时所依赖的基本天球坐标系。为建立
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山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
<正>张江先生发起的关于"强制阐释"的讨论,1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这一讨论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反响,笔者深感这一讨论很有意义,大家在讨论中所提出的许多不同看法和观念,
<正> 例1女,31岁。14岁时发现腋下、胸前、腰处有细如芝蔴的浅棕色斑点,随着年龄增大斑点愈来愈多,并渐扩展到全身。左眼斜视。父母、同胞中无类似患者。体检;身高168cm,体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