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华北棉业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th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原产在国外,我国有两千多年的植棉历史。棉花在最初是做为贡品进入我国的,直到汉武帝时,才有关于棉花种植的明确记载。两汉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许多史书中都有关于棉花的记载,但是仅仅局限于华南、江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以后,棉花种植才在我国真正发展起来,棉花由长江流域开始发展到黄河流域。随着棉花的发展,政府也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予以征税。最早见于《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夏四月,设置了浙东、江东、江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贡木棉十万匹”。到了明代,尤其是明中后期,棉花的种植已经遍及全国,形成“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的兴盛局面。清代我国的棉花继续发展,手工棉纺织业开始专门化,尤其是清末民初陆地棉的引种更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棉花的种植与棉纺织业的发展。但是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国民政府的腐败以及外敌入侵的影响,棉业生产陷入衰退。建国后,随着新中国对棉花生产的重视,我国的棉花迅速发展,棉花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中国现代三大棉区——黄淮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新疆棉区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的。长江流域棉区的形成,是由于棉花由印度传到华南再传入长江流域,有先发之优势,再加上其本区域水资源丰富,无霜期长,有利棉花生长;新疆棉区则是因棉花由阿拉伯经中亚传入,后得到迅速发展的。惟黄淮流域棉区,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华北棉区,其棉花的种植相对是比较滞后的,而其发展又是异常迅速的,对于其发展原因的探讨,有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明清农业格局的形成以及华北的农村社会。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史料,从农业史、经济史和技术史的角度全面考察明清时期华北棉业的发展。本文对于明清时期棉花传入华北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考察,了解了该时期棉花在该地区的地理分布,对于其主产区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明代中期以后至乾嘉时期,华北棉花生产量是高于江南地区的,但纺织技术及棉布生产量不如江南地区;乾嘉以后,华北的棉纺织业开始超越江南,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对明清时期华北棉花种植的快速增长与棉纺织技术的相对滞后进行了分析,得出明代北花南运而南布北运,这是与两个地区的棉纺织技术分不开的,而华北棉花、棉布生产专业化的趋势又促使了其棉纺织技术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华北自身棉纺织业的发展。对明清时期华北棉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其巨大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华北棉业之所以在明清时期得到这么快的发展,是与其自身因素以及政府的大力提倡、推广分不开的,而其快速发展不仅对华北的农村经济结构和华北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明清经济格局演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明清时期华北棉业的局限进行了概括,对其历史地位及作用进行了总结,以期对今天华北棉业发展有所借鉴。
其他文献
地震属性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已在煤炭、油气勘探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地震属性是从地震数据中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的物理量。地震属性
<正>物质的鉴别与鉴定是中考常考的一个知识点,物质的鉴别与鉴定的原理是:对所学化学知识要融会贯通;利用物质的特殊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和特征反应确定或区分
从现有的不同沉积环境的蒙铁矿的氧、联同位素数据汇编可以看出,海相菱铁矿和陆相蒙铁矿均以明显不同的同位素组成为特征。这些同位素组成域的最显著的差别通常是陆相菱铁矿的
按照《师范教育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第三子课题组成立暨开题会会议纪要精神,我校利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对临沂地区的初中教育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现将结果整理
随着集成电路芯片生产工艺向深亚微米发展,已可以使一个系统或一个子系统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称为系统集成芯片(System on Chip)。而基于RISC核的专用指令处理器(Application-Spe
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发展,系统芯片(SOC)设计技术越来越成为IC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功能模块化的SOC具有易于增加新功能和缩短上市时间的显著特点,是现今IC设计业的主流设计方
近些年来,光纤损耗成为了光纤通信系统中的主要障碍,因而工作在1530nm光通信波段的掺铒光波导放大器(EDWA)由于它在集成光电子学中对于放大光信号和损耗补偿方面的应用受到了广泛
学位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查清了岳阳市野生植物的种类,探讨了野生观赏植物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GaN,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因为其优良的特性,日益成为研究的重点,在微电子和光电子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优势和发展前景。 本论文隶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组装GaN量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