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黏虫的室内养殖和野外外监测发现了一种黏虫成虫体色突变体,本文对突变体黏虫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突变体的进化适应意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揭示了突变体黏虫的遗传特性、越冬能力、飞行能力及对温度等环境因子适应能力的变异,为突变体的田间发生为害规律及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突变体与正常型黏虫的表型差异主要表现在成虫的体色上,突变体黏虫的体色全部呈现出红褐色,较正常型的深。卵、幼虫和蛹的体色与正常型之间没有显著的区别,只是突变体的蛹在将近羽化时的体色比正常型的深。通过杂交的遗传实验得出的结果,突变体的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由常染色体的隐性单基因控制。虽然正常型和突变体在体色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是它们之间能够相互的杂交交配并能产生可育的正常后代,这说明它们仍属于同一个种,突变体是正常型的基因发生突变后产生的新基因型。 2.对突变体和正常型黏虫过冷却点的测量,明确了突变体的耐寒能力和越冬虫态。对于幼虫,过冷却点由低到高为2龄<1龄<3龄<4龄<5龄<6龄,其中6龄的过冷却点最高为-7.67±1.7℃,2龄的过冷却点值最低为-16.22±2.3℃,并且与其他龄期的幼虫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0.05),3-5龄幼虫之间的过冷却点差异性不显著(p>0.05);蛹期依旧是突变体黏虫各个虫态过冷却点最低的为-16.79±3.8℃,说明突变体的黏虫越冬态很可能和正常型的一样,都是以蛹的形态越冬;成虫的耐寒水平也是中等水平,并且不受性别差异的影响。 3.突变体黏虫对温度的适应性和生理特性发生了变化。在21℃以下的低温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对29℃以上的高温则表现出较弱的适应性。突变体黏虫产卵量的增大、发育历期的缩短、蛹重和取食量的增加,这些生理特性的变化意味着突变体黏虫对环境的适应能了更强。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突变体黏虫更容易突发性、暴发性的发生为害。 4.室内的吊飞实验明确了突变体黏虫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突变体黏虫的飞行能力明显的减弱。在温度为13℃、17℃、21℃、25℃的条件下,正常型和突变体黏虫成虫的飞行速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温度为29℃、33℃的条件下,二者的飞行速度之间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p<0.05)。在33℃的高温条件下,二者的飞行速度达到了最大。在每个实验温度的条件下,正常型和突变体黏虫成虫的残翅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突变体黏虫成虫表现出较高的残翅率,显著高于正常型。在33℃的高温条件下,突变体黏虫成虫的残翅率高达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