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遇地震下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uajian21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实际震害现象表明:按照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设计的框架结构并不能实现预期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因此,找出“强柱弱梁”未能实现的原因以及对影响“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实现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显得非常有必要。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对罕遇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展开研究,以探讨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相关措施的合理性。本文首先详细分析和总结了影响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实现的因素,在影响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实现的诸多因素中,可以看出柱子的轴压比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以8度(0.20g)区二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通用结构设计软件PKPM按照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设计了5个6层(3×2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其轴压比分别为n=0.77、0.73、0.62、0.49、0.39,并在非线性动力分析程序SeismoStruct中对其分别进行了双向罕遇地震下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考察了结构的整体反应和局部反应,分析结果表明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设计的8度区二级空间框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形成的是以柱铰为主的梁柱铰混合屈服机制,规范制定的包括柱轴压比限值等的相关控制措施极其偏弱;随着柱轴压比的减小,框架结构柱端的地震反应逐渐减弱,梁端的地震反应变强,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逐渐向有利的“强柱弱梁”方向发展;在规范的其他措施不变的前提下,当柱子的轴压比调整到0.39且对柱子的配筋面积乘以1.15的放大系数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能够形成良好的可以接受的梁柱铰屈服机制。最后本文按照最新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设计了一个6层(3×2跨)的8度区二级框架,并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设计的8度区二级空间框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形成的仍是以柱铰为主的梁柱铰混合屈服机制,但按10抗震规范设计的框架柱端塑性转动更小且梁铰出现更普遍。
其他文献
中国的土木建设现正处于新建与维修加固并重的时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以下简称FRP)加固结构因为有着其它传统加固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因此是现在结
渡槽是实现长距离输水的重要建筑物,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一旦遭受破坏,会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带来巨大损失。长久以来渡槽抗震缺乏专门的规范,设计人员多是参照公路桥梁规范进行抗震
本文以组合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SRC柱-RC梁)节点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阐述、参考相关试验、用有限元软件建模计算三个渠道对此类节点的受力机理和破坏特征做出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入到高速推进阶段,高层及超高层在各地广泛兴建,高层结构建筑物越来越多。虽然高层建筑解决了有限的空间利用问题,但高层建筑层数多,使用
在结构设计中,R.C.框架梁的内力计算以及配筋都是按矩形梁来计算的,并没有按T形梁进行计算。而楼板对梁本身的翼缘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按照T
经过大量研究,人们对预应力混凝土(PC)结构的抗震性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大都来源于PC构件或单跨PC框架的研究成果。在设计时,主要还是沿用普通钢筋混凝土(RC)框架的设
本文采用粒子成像速度场仪(PIV)和数值模拟(CFD)对Taylor-Couette流场进行测量,获得各转速下涡流场信息。将同等条件下PIV测量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相联系,同时应用Taylor-Coue
钢人字形支撑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特性和较大的侧向刚度。设置斜支撑的目的是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然而,由于斜支撑与梁柱组成了三角形几何不变结构,在上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
脱硫塔是烟气脱硫工作的核心设备,主要由筒体、烟箱、支架、支承环梁等部分组成,多为大型薄壁壳体结构。因工艺和设计要求,脱硫塔内部设各种管道、支撑梁,塔体开孔率较高,使
实际工程中的岩体不仅受到静荷载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动荷载的作用。岩体在静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强度特性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然而对于动荷载尤其是循环荷载对岩体变形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