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改性生物炭去除水中二价汞离子的机理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wang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生产活动中含汞废物的排放,严重污染了我国的水体环境,同时因为汞拥有极强的生物富集能力,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并停留在人体内,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研究制备绿色且能高效去除水中汞的材料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研究是以玉米秸秆作为原材料,将其制备成秸秆生物炭后,分别用巯基乙酸和升华硫将其制备成含硫改性生物炭,并分别用于吸附水中的二价汞离子,通过对比含硫改性生物炭对水中二价汞离子的去除效果,优选出吸附性能最佳的材料并研究探讨其吸附机理。通过对吸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热解温度越高制备出来的未改性生物炭(BC)材料吸附效果越差,以之为原料制备得到的巯基改性生物炭(TBC)材料的吸附效果也相对较差。对单质硫改性生物炭而言,相同制备条件下基于生物质的单质硫改性生物炭(SBC)的吸附效果基本优于基于生物炭的单质硫改性生物炭(BCS);热解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热解时间越长材料的吸附效果明显下降,并且SBC的下降幅度要比BCS大;热解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材料的吸附效果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综上,我们分别比选出在300℃下热解2 h得到的未改性生物炭(BC300)、用BC300做原料进行巯基改性得到的巯基改性生物炭(TBC300)、用BC300与升华硫在450℃下共热解15 min得到的单质硫改性生物炭(LBCS450)以及用玉米秸秆粉末(CS)与升华硫在450℃下共热解15 min得到的单质硫改性生物炭(LSBC450)作为优选材料。吸附热力学实验结果研究表明,SBC对水中汞的吸附效果最好,其最大吸附容量达到了268.45 mg/g,分别是BCS的2倍、TBC的6倍、BC的12倍。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巯基改性生物炭上被成功引入巯基(-SH),单质硫改性生物炭上发现了新的含硫官能团和化学键,这些含硫基团的引入有效的提高了生物炭对汞的去除效果,同时SBC相比其他材料拥有较大的含硫量、比表面积与总孔容,更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本研究还通过一系列的吸附实验来探究优选材料对水体中汞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优选材料达到最佳吸附效果的溶液pH值为8.0,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未改性与巯基改性生物炭的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模型,而单质硫改性生物炭的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本研究还采用不同的表征方法,并结合以上结论分析探讨了硫改性生物炭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巯基改性生物炭上的-SH、单质硫改性生物炭上的C=C双键、C=S双键、硫酸酯中的O=S=O键、亚砜基和砜基中的S=O双键与O=S=O键、与烷基相连的C-S键以及噻吩硫中的C-S键以及SBC上的羟基、羧基和与芳环相连的C-S键均能促进吸附反应的进行。综上所述,相比其他硫改性生物炭,SBC同时具备含氧官能团与更多的含硫组分,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对水中二价汞离子的去除效率高,且该材料制备原料成本低廉、制备方法简单无污染,可作为一种绿色高效且具有优良理化性能的吸附剂使用。
其他文献
一般情况下,河蟹在10月-11月上旬成熟,上市时间集中,大规格河蟹数量有限,为保障市场供给,延长河蟹供应期限,满足消费者需求,笔者2014年在皖南地区利用成蟹池塘套养第五次蜕壳仔蟹养成
由于高校企业的特殊性,党建工作面临很多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方法,明确工作重点,从工作定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制度建设及党建工评价体系等
国内经销商的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既有营业额相当可观的大型经销商,也有“几个人、几杆枪”甚至“夫妻店”的中小经销商,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发展中的中小经销商。因此
利用化学耗氧量(COD)、色度、浊度等综合参数对Q67淡水发光菌(P.PhosphoreumQ67sp.)的急性毒性及对鲤鱼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芳烃羟化酶(AHH)和7-乙氧基试卤灵-脱乙基酶(ER
随着近现代工业化的发展,电镀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但随之产生的废水排放量也急剧上升,电镀废水也因其成分复杂、毒性强、可生化性差、排放量大等特点被列为三大工业污染之一。现阶段电镀企业的废水排放监测大都只针对其中的重金属,而忽视了电镀废水中有机物污染带来的危害。因此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电镀废水排放新标准的实施,针对电镀有机废水的处理技术的升级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环境难题。由于电镀有机废水
新农合承担了为我国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重任,自实施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从制度运行、筹资和受益、参合与医疗服务利用等多方面对新农合进行了研究,
在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不同高校基于定位、目标、区域、办学层次的差异性,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西安理工大学作为地方理工类教学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