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学习苏联述评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uhea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苏联的学习,很快形成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这个热潮盛行于1953年至1955年,1956年以后有所降温,但一直延续到50年代末。50年代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不仅是建国以后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对新中国本身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文对50年代初期学习苏联的缘起、过程及后果等情况作了较为深入的考察。第一,本文探究了新中国学习苏联的缘起。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缔结,标志着两国建立了同盟关系,也拉开了中国向苏联学习的序幕。两大阵营的对立、苏联模式的示范作用、新中国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及为了获得经济技术及其他援助,这些因素共同促使我国在50年代走上了全面学习苏联的道路。第二,本文概述了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经过、方式和内容。新中国向苏联学习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下自上而下进行的。中国学习苏联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广泛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先进经验,大规模、全方位地聘请苏联顾问和专家,大量派遣各类人员赴苏进行学习和考察等。中国向苏联的学习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在50年代初期,由于历史局限性,中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带有时代的烙印,把苏联模式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样板,在学习苏联中存在着照抄照搬的现象。第三,深入探讨了中国在学习苏联过程中的创新之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许多方面学习苏联经验,确立了苏联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在各行各业掀起学习苏联热潮的时候,我们党并没有完全被热潮所吞没,而是结合中国国情,采取一系列有别于苏联的方针与政策,在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内,保持独立性,并有所创新和发展。第四,对中国全面学习苏联的评价。本文认为对学习苏联进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有失偏颇的,学习苏联经验是利弊共存的。50年代学习和直接借鉴苏联经验,不仅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有用的人才,让新中国的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促进了两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由于苏联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学习苏联的热潮中,没有将苏联某些好的经验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存在着盲目迷信苏联、迷信斯大林、照搬苏联模式的现象,产生了一概排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验的错误倾向,而且受苏联赶超思想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设想。总结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学习苏联经验得失的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新中国建设向苏联的学习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任何国家在借鉴别的国家的经验时,不仅必须同本国国情相结合,而且必须既借又鉴,在借鉴别国经验与模式的基础上,创建自己的模式,这是借鉴的根本目的。
其他文献
<正>一、案例背景《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
"项目教学法"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所欠缺的优点,学生学习的效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终身疾病,一旦患上面临的就是终身治疗,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那么怎样预防高血压呢?治疗高血压首先要了解造成高血压的影响因素,从而采取相应
财务资源配置不仅是一个技术方法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本文阐述了财务资源配置的内涵和目标,提出突出重点、集中财源、统筹兼顾三条财务资源配置路径,并强调必须处理好
本文以木材纤维和废旧聚丙烯塑料为主要原料,通过热压制板工艺制造木材纤维-热塑性聚合物复合材料。论文较系统地研究了热压制板工艺中废旧聚丙烯塑料的含量、偶联剂的种类和
行政赔偿范围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一个话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加强,国家赔偿法有关行政赔偿范围所存在的问题日渐显露。行政赔偿范围的宽窄,往
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难以捉摸,这就使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初中班主任应当潜心研究教育心理学,熟悉教学管理对象的心理特点,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开展教育,主要应当从
“自由个性”思想是马克思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
《美国行政法法官制度研究》一文旨在对美国颇具特色的行政法法官制度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讨论,目的是尽可能准确、全面地介绍这一制度的情况,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
本文以公务员职务晋升激励作用为研究对象,对现实中过分强调公务员职务晋升激励作用,导致在公务员职务晋升作用中,忽视资源配置作用;在公务员激励的方式和手段中,忽视职务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