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建立人类疱疹病毒7型(human herpesvirus 7,HHV-7)巢式多聚酶链反应(nested-PCR)技术;在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LP)皮损中检测HHV-7,进而推测HHV-7在LP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巢式多聚酶链反应对试验组34例扁平苔藓皮损,对照1组30例健康人皮肤、对照2组10例临床表现疑似LP病理诊断非LP的病变皮肤组织进行HHV-7检测。将H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人类疱疹病毒7型(human herpesvirus 7,HHV-7)巢式多聚酶链反应(nested-PCR)技术;在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LP)皮损中检测HHV-7,进而推测HHV-7在LP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巢式多聚酶链反应对试验组34例扁平苔藓皮损,对照1组30例健康人皮肤、对照2组10例临床表现疑似LP病理诊断非LP的病变皮肤组织进行HHV-7检测。将HHV-7巢式PCR产物在2 %琼脂糖凝胶上电泳,用紫外线分析仪观察,在264bp处出现特异荧光
其他文献
紫锥菊(Echinacea)为菊科(Compositea)松果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洲的中西部地区,有9个不同的品种,主要药用种是狭叶松果菊(E.angustifolia),紫花松果菊(E.purpurea)和淡紫松果菊(E.pallida)。它是目前国际上受到普遍重视的一种免疫促进剂和免疫调节剂。20世纪70年代,紫锥菊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90年代,随着世界“回归自然”的兴起,紫锥菊的
目的:观察硝磺口服液对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大鼠TNF-α、IL-6的影响,以评价硝磺口服液对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50只,用盲肠结扎法制成坏疽性盲肠炎合并化脓性腹膜炎动物模型。随机分为五组,模型对照组;硝黄口服液组;硝黄口服液+抗生素组;抗生素组;正常组,1、3天后采血观察TNF-α、IL-6含量,7天后开腹探查腹腔粘连情况。结果: 1.硝黄口服液能有效降低急性化脓
硫酸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是哺乳动物细胞中β-D-糖苷内切酶,能降解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糖链(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HSPGs),参与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重建。此外,其酶活性和肿瘤侵袭和炎症等生理病理过程。同时,该酶也表达于粒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和大鼠脊髓白质神经胶质等正常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硫酸乙酰肝素酶出现在小鼠早期胚胎及鸡血管和神经系统,
五味子为五味子科植物Schisandra chinesis(Turc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传统的中药。在我国的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广泛种植,作为一种著名中药载入药典。五味子的活性成分多为木脂素类,包括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酯甲和五味子酚等。具有抗肝炎、抗病毒解毒、抗癌防癌,对神经中枢的抑制作用和提高心智、增强耐力和体质等作用,被广泛用作药品和保健品。因此,深入研究其有
遗传性全白甲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可变的外显率。该病的致病基因目前尚未发现。本课题组搜集了一河北省遗传性全白甲家系,对该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确定家系内全白甲的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用功能候选基因法(见本文综述)排除了角蛋白K17基因的外显子及部分侧翼存在该病的致病突变,并对该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微卫星定位和连锁分析,初步确定致病基因的范围在2号染色体上2q32.3~37.2区域
银屑病是一常见的免疫性、炎症性皮肤病,呈慢性经过,反复发生,多数患者终生受累。目前的治疗手段有限,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因此,该病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极大痛苦。虽然银屑病至今病因不明,但目前公认该病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基础上发生T细胞介导的免疫紊乱所致,其中Th1分化优势及Th1型细胞因子在介导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已经证实了T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和GATA-3是决定T
研究背景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感染者约1.2亿,大部分人群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发展成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成为新的传染源。母婴传播在乙型肝炎流行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预防新生儿HBV感染能明显减少严重肝病的发生率,从而大大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乙肝疫苗迄今为止预防乙肝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但对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简称HBsAg)携带者母亲的高危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皮肤科一种常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皮肤病,皮肤表现为红斑、丘疹、鳞屑。其病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人们更倾向于免疫因素的致病性,而且临床采用免疫抑制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类可以缓解银屑病病情。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银屑病已普遍受到重视,在国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近年来,国内NB-UVB也开始用于银屑病临床治疗,但有关NB-UVB对银屑病的治疗机制,对银屑病的免疫及内
目的:通过对湿疹患者皮肤活检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的研究,观察其皮损组织中水通道蛋白3(AQP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在湿疹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湿疹患者的皮损组织20例作为实验组,10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组,进行AQP3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的研究,通过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方法观察AQP3在湿疹皮损中的分布情况。并利用IPP(Image Pro Plus)图像分析软
准确掌握治疗靶组织内光敏剂含量信息的实时变化情况对于理解光动力反应进程、疗效推进、制定合理的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经典方法——荧光光谱无损监测技术,对鲜红斑痣(Port wine stains, PWS)PDT治疗过程中患区皮肤光敏剂的含量信息进行实时监测。提高监测信息的可信度,并结合临床退色效果给出与疗效相关的较明确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