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R技术的大型原油储罐火灾爆炸事故仿真软件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he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已建成约7000座大型储罐,石油储罐单罐容量最大可达到20×10~4m~3。危险品储存的容量越大,危险程度越高。预防大型储罐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是储油罐区安全工作的重要责任。本论文主要研究如何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大型储罐火灾和爆炸事故过程。通过对储罐火灾爆炸事故进行大量调研,结合现有事故后果分析方法,优选出大型储罐火灾爆炸事故后果数学模型。对火灾事故,通过对比三种辐射模型,采用Mudan模型求解最佳,通过该模型可以计算在无风和有风条件下不同距离处目标接收的热辐射通量,计算结果与实际目标热辐射通量相比误差相对较小。对爆炸事故,确定采用TNT当量模型计算冲击波超压和持续时间等。根据火灾爆炸事故模型计算特征参数、目标辐射热通量和持续时间等,用于控制虚拟现实中火焰粒子的形态、大小和周期等属性。通过编程实现数据计算与存储功能,用于判断人员伤害程度和计算人员安全疏散距离。为重现大型储罐火灾爆炸事故演变过程,研究火灾爆炸事故后果,以真实场景为依据,设计开发出一套基于VR技术的大型原油储罐火灾爆炸仿真软件。将软件总体分成火灾和爆炸两大仿真模块,采用C++语言编程,结合OSG粒子系统模拟火焰和爆炸效果,通过Qt软件编写人机交互界面程序设计各模块下属基本功能。根据某商业原油库二维平面布置图,利用3DSMAX建模软件对石油储备库区进行真实场景建模、纹理贴图和渲染,增强场景真实感。将各模块整合到VS2010平台上,形成一套基于真实场景的大型储罐火灾爆炸事故后果三维仿真软件。应用该仿真软件对事故案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基于VR技术的大型储罐火灾爆炸仿真软件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沉浸感,能够实时仿真大型储罐火灾爆炸事故动态演变过程,降低大型储罐火灾爆炸试验成本,同时为制定事故预案和应急消防提供科学指导。
其他文献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为关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但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
管道运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管道长期服役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缺陷。较大的缺陷会使管道产生泄漏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快速有效地检测出管道中的缺陷显得至关重要。超声导波检测技术跟传统的检测技术相比,单次检测距离远,检测时间短,检测效率高。采用超声导波检测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把超声导波检测技术用于进行管道检测的研究。超声导波检测管道系统中最重要的
孟加拉湾热带气旋是造成我国低纬高原地区强降雨的天气系统之一,在其主体环流尚未到登陆之前,就可以在低纬高原地区造成远距离降雨过程。本文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台站降水资料、以及JTWC最佳路径资料,识别出1981—2012年间孟加拉湾热带气旋在我国低纬高原地区引起的远距离强降雨事件(predecessorrainevent,PRE)21例,PRE事件发生频
混沌键控技术是无线通信领域中快速发展的技术之一。混沌键控技术具备较强的抗干扰性和安全性,使其成为了研究热点。相关延迟移位键控(Correlation Delay Shift Keying,CDSK)
设备对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由于发送功率低,传输效率高而得到广泛应用。虽然5G技术发展迅速,但终端互联设备的增加,数据量的增长都使得智能终端的能耗增加。同时,
“物质的量”计算是高中化学计算中最基本的计算,也是最核心的计算。同时,“物质的量”是高一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重点和难点,根据作者了解的情况学生对“物质的量”计算掌握较
随着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传感器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表面缺陷检测已成为机器视觉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相关研究大多都采用图像处理或者机器学习等
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且复杂多变。作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构成部分,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的有效降解处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甲胺是常见的一类含氮污染物,且对大气环境与人的身体健康均有重大影响。甲胺的光催化降解情况对其它的VOCs,尤其是有机胺的降解存在重大意义。而光催化技术是解决VOCs污染的一类经济环保的方法。在众多光催化剂中,TiO_2因其光催化性能优、
概率模型由于其灵活的表达形式成为当前广泛使用的密度估计和聚类工具之一。目前,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数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如何将概率模型应用于大规模数据集
人们开发了多种匿名工具来保护自身隐私,然而,由于其卓越的匿名性,这些匿名工具也成为了不法分子犯罪的温床,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己有多种研究致力于识别匿名用户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