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电针干预的方法,干预造模成功的腹泻模型大鼠,通过合治内腑的理论指导不同单穴的方法,对功能性腹泻模型大鼠空肠中的SCF蛋白及SCFmRNA的表达量的不同变化,探讨针刺干预对改善功能性腹泻的作用机制,验证了合治内腑的经典理论,同时为中医针灸临床治疗胃肠疾病之选穴原则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本实验选用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EAⅠ(足三里)组、EAⅡ(曲池)组、EAⅢ(小海)组、EAⅣ(下巨虚)组,EAⅤ(上巨虚)组。除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其余6组予以每日3ml/只均用番泻叶煎液灌胃,1次/天,连续灌胃14天。制备6组大鼠功能性腹泻模型,稳固模型14天,空白组采取盐水灌胃,再不做其他任何处理和干预。即刻进行电针干预。各组取穴及其针刺深度均依据《实验针灸学》所提供的标准确定,采用韩氏电针仪(HANS-200A型)干预,选择疏密波,频率为疏波2Hz,密波15Hz,电流强度为1.5mA,以引起大鼠肢体轻微抖动为度,留针20分钟,1次/日,10次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通过腹泻指数、稀便率及稀便级评定疗效。疗程结束后,截取大鼠的空肠组织,检测其SCF蛋白及SCFmRNA的表达量。 结果:番泻叶煎液灌胃法制备的功能性腹泻大鼠模型,与正常对照组对比,观察其腹泻指数、稀便率、稀便级都有极显著性差异;经过电针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和上巨虚有显著性差异,下巨虚有极显著性差异。 经过电针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五组均可降低空肠中SCF蛋白及SCFmRNA的表达量,EAⅠ(足三里)组和EAⅤ(上巨虚)组对于SCF蛋白及SCFmRNA的干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EAⅣ(下巨虚)组对于SCF蛋白及SCFmRNA的干预影响具有极显著差异。 结论: 1.曲池、小海两组穴位对功能性腹泻大鼠粪便性状无明显的改善;足三里和上巨虚对功能性腹泻大鼠粪便性状有改善;下巨虚对功能性腹泻大鼠粪便性状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2.通过电针不同穴位对大鼠粪便形态学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对于功能性腹泻,下巨虚组优于其他4组,并通过粪便形态学的变化部分阐明不同取穴方案的作用机制和差异。 3.对于空肠SCF蛋白及SCFmRNA影响,以下巨虚组最为显著。